中图分类号:J90-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4)05-0005-06 “第五代”一直是一个具有争议性的群体。 中国“第五代”电影,实际上多年来是一个不轻松的文化话题。 “第五代”并不是单指北京电影学院82届的同学,而是一个时期的电影创作群体,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中范围更为广泛的、具有创作意义和理论学术意义的中国电影艺术创作团体。“78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第五代”电影是在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电影艺术创新运动。根据电影的历史研究,任何电影的运动总是要经过一个发端、开始、发展和蜕变的过程。当时在电影的学术界有一种说法,“第五代”电影是一种中国电影的变革。我认为,“第五代”电影是不是革命,是不是领导了中国电影,是不是这场革命已经结束,都不能由我们这些人来评说,应该需要更多的影评人、更多的热爱电影的人来评说,最终由历史来评说。 这以后,1983年,以78班同学为创作主体的电影《一个和八个》拍竣,1984年正式送审通过上映。很多人认为,“第五代”电影的创作由此开始了历史的行程。今天,我们在这些影片中可以看到他们稚嫩的电影艺术主张,看到他们对社会历史的思考,看到这些年轻人的叛逆,看到他们对中国电影的致敬和传承,品味到他们早期之作的思想涵义。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如此执著地去表现自己的追求,讲述他们自己电影的故事,是值得赞许的。也许,我们会在这些稚嫩的作品中感受到其是对经典电影的分离和对峙,是“学院派”电影创作风格和秩序的重建,也是在理论指导下的其群体电影创作的宣言。 北京电影学院是中国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第五代”的身上,反映出北京电影学院的教学体系、师资力量、课程设置、专业设备、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标志性地体现了中国电影专业教育的突出成果。[1]当然,平心静气地讲,电影艺术是教不会的,真的要靠学习者自己的努力。在这个过程中,“第五代”(78班)遇到许多良师益友给他们一些点拨、提携、教诲、启发。更为重要的是,“第五代”电影人拥有一种绝对神圣、庄严的对电影的忠诚,他们对拍摄电影具有仪式感,对艺术、电影有一种事业感和虔诚、敬重、敬畏的态度,有自己不懈的努力。学院派的系统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务实的制作教学体系,使我们国家的电影教育可以和世界上的许多电影院校媲美。当然,“第五代”的特殊命运、“文革”阅历、知青情结、压抑人生、执著学习、刻苦状态、使命责任铸造了他们特殊勤奋的学习成果,他们终于在具有丰富电影创作经验的教师们的调教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他们的若干电影创作,也体现了中国电影的专业教育水平,使得国外电影界人士在看到他们电影的同时,开始关注和研究中国电影的专业教育。 北京电影学院“78班”在毕业后的几年中,特别是这些同学拍摄完成的《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引发了巨大的社会轰动和业界的广泛讨论。从香港到内地的电影界和传媒界,开始在中国电影节和电影宣传中,增加了一个“中国电影第五代”的称谓,北京电影学院“78班”“中国电影第五代”“第五代电影”“第五代电影人”,是30年来被社会和媒体反复提到的电影群体。于是,它也就成为中国电影理论和评论界及中国电影历史研究中多年来的一个多元的、长久的话题。 其实,今天从一个什么样的角度来重新讨论中国“第五代”电影,有特别大的社会意义,因为“第五代”毕竟已经成为了过去,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现象,进行必要的总结。如今,中国电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中国电影业有了非常好的起点和国际上诸多奖项的获取,有了更多新生代的电影制作人加入到创作队伍中来。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第五代”电影出现的起点是1984年的(长片)创作,他们经历了《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孩子王》《红高粱》《猎场札撒》《盗马贼》《晚钟》《边走边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等影片拍摄的一个比较漫长的成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五代”电影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寓言、民俗、仪式、反思、造型、对比、夸张。无论怎样说,大家从“第五代”电影中看到的是,这些人是受过系统电影专业教育的、具备一定专业技能和拥有一定电影理论知识的,他们在良好的社会实践背景下掌握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电影中呈现一种不同的电影风格和电影语言,是20世纪80年代初“第五代”导演用电影进行历史反思和文化反思的方法。他们从自己经历这一视点去看待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用他们的电影语言和表现方式进行一种独特的思维,在电影的视觉形式上,其情感表现的激烈和造型的鲜明,使新时期的中国电影在国际影坛上获得格外关注,从而拉近了国外观众和评论者与我们电影的视觉距离,并获取了其心理感应。 当时的“第五代”电影人并没有陷入就业和创作危机的状态中,刚毕业,不想等待、不甘寂寞和浪费时间,想早一些正式参与电影的创作,“第五代”电影人具有自觉的反叛意识和革命意识。他们在当时其他电影人赖以生存的电影土壤中意识到要挣扎、要努力,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没有任何明确的艺术探索目标和宗旨,没有必要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经典现实主义电影和美学观念进行颠覆,他们只是在电影中表现他们在学院和课堂上学习到的东西。其作品一直不具备开放性、迎合性的特征,手法基本上是传统的,风格是强烈和颠覆的,影像的组合方法和结构是新颖的,最终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的电影艺术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