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组织化发展指农业这个复杂系统通过一定体系,按照一定方式,定向发展。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证明,农业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农业经营主体需要组织化构建。实现农业组织化发展,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农业发展到现阶段的一次体制和制度变革,是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的方向性选择,对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深远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我国农业组织化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占据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农业组织化作为新型农业生产关系,其创新与发展逐渐适应农业生产力发展需求、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现代农业发展及城乡一体化要求。 (一)农业组织化行为贯穿农业生产全过程 农业组织化概念是从党的十八大开始正式在国家层面文件中提出的,但其实践早已开展。纵观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历程,农业组织化行为贯穿始终。具体表现为:一是生产过程机械化。机械化是农业组织化的原始形态,是农业组织化的最初实现形式。二是综合服务有序化。有序化是组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农业产前、产后供给销售有序化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体现。三是土地经营适度规模化。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农业组织化进一步发展的体现,越是规模化经营越需要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四是经营主体法人化。法人化是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制度体现,农业经营主体法人化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具体形式。五是农民从业职业化。“农民”成为一种职业,是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途径,是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的具体体现。六是产业分工专业化。农业专业化生产是运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需要通过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实现,农业专业化随着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 (二)农业多样化经营组织主体群已经产生 我国农业经营主体逐渐由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家庭为基本主体,向农民家庭为主要主体与多种形式经营主体并存发展。目前,作为农业组织化发展基础的农业经营主体群逐步形成,包括: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形式,也是改革开放后农村产生的具有法人资格的农业组织形式。二是种养殖大户。这是家庭农场的雏形,是农业走向规模经济的桥梁,是农业组织化经营的基础形式,促进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农业组织化经营。三是龙头企业。这是农业产业化链条的组织核心,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型升级的推动力量。龙头企业用管理现代工业的方法,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推动工农业相结合、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四是家庭农场。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新型组织形式,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成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主体。家庭农场是对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能够优化劳动组织,科学配置生产要素,更大程度地发展生产力,同时也使劳动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使生产资料流通、组合和消费更加合理,形成新的生产力。 二、农业组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偏小、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融资问题仍然没有破题以及体制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普遍存在,制约农业组织化发展。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阻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导致农业组织化水平偏低 由于以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为特征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初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实力不强、规模不大,组织带动能力偏弱,生产链条组织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农业组织化水平不高。表现为:一是经营主体整体规模较小,组织带动能力不强。绝大多数龙头企业的科技、管理水平不高,高附加值的产品不多,竞争力弱,带动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尚未形成集群式经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过度注重数量而忽视质量和规模,大部分没有完全按合作社法进行规范运作。家庭农场的政策法规不完善,发展环境不佳,法律地位和市场主体资格有待确认,其重要作用尚未有效发挥。二是原材料标准化基地建设水平低,生产链条前端支撑不到位。由于政府、企业用于生产基地建设资金较少,具有标准化、规模化的专用特色种养殖生产基地建设水平与龙头企业实际加工需求还有很大差距。三是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农业产业化链条联结不紧密。农业企业与农户没有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二)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依然存在,制约土地规模集聚和劳动力有序转移,限制农业适度规模组织化程度提高 二元户籍制度及城乡不同的土地制度,既限制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影响土地流转进程;又使农业发展缺乏必要劳动力支撑,制约农业适度规模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表现为:一是土地流转缺乏政策法律支撑,制约土地规模集聚。现有政策法律只对土地流转登记、备案做出原则性规定,对不登记不备案的流转行为没有做出强制性规定,随意性、自发流转影响土地流转规模化开展。同时,土地仍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在目前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制约土地规模集聚。二是劳动力的无序转移,使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缺乏人才支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数量逐步增加。由于农村劳动力市场发育滞缓,劳务信息网络尚未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多数处于自发、无序、零散转移状态。同时,农村“精英”人才流向城市,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导致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缺乏人才支撑。 (三)科技创新能力弱,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制约新型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