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业务模式,其存在的意义、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以及对金融稳定甚至对货币政策等的影响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学界对此亦众说纷纭。有观点认为,互联网金融将带来“颠覆性”的冲击[1],将彻底改变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2];而有研究指出,目前中国所谓互联网金融业务更多是一种辅助性、补充性的金融业务,而涉及的实质性和主体性业务较少。[3]互联网金融本质还是金融契约,不是新金融,而只是金融销售渠道、金融获取渠道上的创新。[4] 互联网金融正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影响着传统金融业务,逐步成为整个金融生态体系中不可忽视的新型业态。笔者认为,目前互联网金融存在三个重大的争论点:一是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影响问题,互联网金融是否具有“颠覆性”;二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即互联网金融是否会引发系统性风险;三是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涉及是否需要监管、如何监管以及监管主体等问题。认识互联网金融的本质属性和相关影响、认清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属性以及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监管框架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三大议题。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与运行机制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历程要远短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截至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90~2005年左右的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化阶段;第二个阶段是2005-2011年前后的第三方支付蓬勃发展阶段;而第三个阶段是2011年以来至今的互联网实质性金融业务发展阶段。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国内互联网金融呈现出多种多样的业务模式和运行机制。 在学术界,对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谢平等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5]在此基础上可以分为八种创新模式:传统金融互联网化、移动支付和第三方支付、互联网货币、基于大数据的征信和网络贷款、基于大数据的保险、对等联网(P2P)、众筹、大数据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等。[6]有研究从业务角度出发认为,国内互联网金融大致分为五类: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渠道业务以及信息服务等。[7]另有研究认为可分为六类:第三方支付、P2P、众筹、大数据金融、互联网金融门户以及金融机构信息化等。[8]中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时间较短,国内对互联网业务模式分类并没有取得共识,结合美欧和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经验,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大类。 (一)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也被称为金融互联网。这主要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实现新的业务形态。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是对原有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升级,比如网络银行、ATM业务、金融IC卡等;二是传统金融业务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业务的创新化发展,比如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三是为传统金融服务和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提供服务的机构或平台,比如基金网、供应链金融等。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之所以深入发展主要是适应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高效性和安全性等需求。在这一业务模式中,传统金融业务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升级甚至重构、对服务模式进行完善优化、对风险模块强化专业管理,从而使得金融服务覆盖面更广、便利性更高、效率和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在这一机制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实现了信息化、集约化和流程化管理,互联网成为金融业务完善的基础设施。 (二)第三方支付及其运行机制 基于互联网的支付清算体系,是以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为基础的新型支付体系在移动终端智能化的支持下迅猛发展起来的。特别是非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业务支付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极大地促进了支付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并已成为金融体系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支付宝、快钱等第三方支付机构都是典型的代表。 在第三方支付体系中,包括网关支付、账户支付、电话支付、移动支付等模式,核心的业务模式主要是:网关支付模式(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和账户支付模式(综合第三方支付模式)。[9]前者的运行机制较为简单: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前端连接客户,后端连接银行或客户,在集合多个银行提供的基础支付统一平台和接口上,为客户和商户提供统一线上支付接口,通过第三方支付账户实现前端客户向后端客户的银行账户或同类第三方支付账户的支付,实际上是替代了银行的支付功能,国内快钱、汇付天下、易宝等是该模式的代表。而综合第三方支付模式则依靠自身的电子商务平台,这种模式除完成第三方支付功能之外,还提供担保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在将银行体系部分资金“抽取”出来置于第三方支付的备付金账户之后还可以多样化使用备付金账户中的资金,比如购买货币基金,支付宝和财付通是典型代表。 (三)互联网信用业务及其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