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874-1824(2014)04-0125-07 好萊塢商業大片長期以來所取得的規模經濟和範圍經濟效應,不僅衝擊著許多國家的民族電影製作在本土市場的生存,而且對多國集結力量生產的國際大片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全世界電影業最大的問題都是一樣的:除了好萊塢和自己的電影,其他地區的片子我們都不看,除了好萊塢電影,所有地區的電影除了自己的市場就沒有其他市場。”①對於許多國家來說,不僅要生產出一批能夠抵禦好萊塢的本土賣座片,即使不能走出國門也要能夠抵禦好萊塢在本土市場的攻城掠地,而且還要生產出幾部能夠吸引海外市場觀眾眼球的商業大片或藝術片,在守住本土市場的同時又能積極向海外市場拓展。要做到這一點,絕非一蹴而就的易事。在好萊塢咄咄逼人的進攻勢頭面前,許多國家電影都加快了國際合作、合拍的步伐,國際化轉型刻不容緩。它們在借鑒好萊塢商業大片的內容生產策略的過程中,還刻意將自己的民族元素融入其中,以與好萊塢競爭區別開來。積極向國際主流電影靠近,意味著需要將類型片的價值觀滲入到敍事體系之中,還要用“大熔爐”的鍛造、融合力量來彌合多邊市場造成的文化差異與隔閡。 歐洲電影:建構可識別的歐洲式優雅與情懷 在歐洲經濟受債務危機衝擊出現負增長的大環境之下,2013年歐洲電影市場整體呈現衰弱、低迷狀態,且絕大多數市場份額被好萊塢大片瓜分。既沒有湧現出一批本土賣座片來主導國內市場,也沒有生產出“現象級”的國際大片在海內外市場領跑,連在三大國際電影節獲得大獎的《阿黛爾的生活》、《菲洛梅娜》、《絕美之城》②等藝術電影的本土市場反響也平平。只有義大利、挪威等國的國產片居於年度國內票房市場榜首,如《陽光兇猛》(意)、《聖誕假期》(挪)等影片在本土的人氣壓過了好萊塢大片。法國和英國的國產片衰敗趨勢更為嚴峻:法國年度票房排行榜中的前4強均由好萊塢大片佔領,前20強中只有3部是國產片,國產片在年度總票房的所佔比例跌到33%,近200部國產片中僅10%左右收支平衡或有盈利,大巨製的本土票房收益也未能抵消成本;英國年度票房排行榜前5強中只有英美合拍片《悲慘世界》位列第二名,其餘四席均由好萊塢大片把持,第二名的國產片《菲洛梅娜》卻在年度票房排行榜中位列第28位③。 好萊塢大片一直是歐洲市場的觀賞主流,再加上面臨著歐洲經濟持續不振和國內人口規模有限的客觀現實,所以海外市場之於歐洲各國電影的重要意義絕不亞於本土市場。對於有過黃金時代和先鋒藝術傳統的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等老牌歐洲電影大國來說,採取怎樣的內容生產策略在本土頂住好萊塢大片的長驅直入,同時又能以不被好萊塢大片同質化的國家電影來拓展海外市場,是一個非常糾結的兩難困境。顯而易見,依靠文藝片製作來獲取名利雙收,只能達到小範圍內的改善,並不能真正扭轉乾坤,徹底改變整體局面。生產單純滿足本土觀眾的低成本影片一般較難出口,而全力拍攝商業大片與好萊塢硬碰硬又會擔負著巨大的投資風險,因此這就需要歐洲各國聯合起來,打造市場定位獨到和針對性極強的商業大片,將歐洲電影市場視為一個寬泛意義上的整一性的“國內市場”,來分攤市場風險。這一點已在歐洲電影市場達成了共識。多年來,法國、英國、義大利、德國電影界從文化相近性出發,採取由近及遠地制定生產策略和發行路線,即歐洲地區→北美地區→亞洲地區,階段性地積累了一些成功經驗。 儘管法國在2012年的本土市場、國際電影節、海外市場上都有不俗的表現,但在2013年卻舉步維艱,不僅在本土市場遭遇滑鐵盧,而且在海外市場的認可度也在降低。根據法國電影聯盟(Uni France)公佈的數據顯示,全年共出口影片480部,較2012年同比下降18%,總收入2.8億歐元,同比下降68%。不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法國電影雖然每年平均只有7部獲准在中國上映,但在2013年的中國市場卻創下最高票房紀錄,共吸引520萬觀眾,取得繼美國(750萬)之後依次領先德國(390萬)、義大利(390萬)和俄羅斯(206萬)的佳績。④中國成為法國電影在海外市場唯一沒有大減反而增加的國家,市場開拓潛力十分巨大。綜觀在海外賣座超過100萬張的10部法國影片,受歡迎程度最高的主要集中為兩大類:一類是由呂克·貝松編劇、製片或監製,歐羅巴電影公司主打的多國合拍大片,如《黑幫追殺令》、《致命黑蘭》;另一類是在知名國際電影節獲獎的中等或小成本文藝片,如《愛》⑤、《阿黛爾的生活》、《雷諾阿》⑥。這也與中國觀眾對法國電影的興趣傾向吻合。 為了聯合歐洲力量抵禦好萊塢的強勢進攻,呂克·貝松汲取自己在好萊塢打造《這個殺手不太冷》等影片的國際化運作經驗而創建了歐羅巴電影公司。這家公司以出產高質量的動作+犯罪類電影著稱,是歐洲商業電影中唯一不會遜色於好萊塢的電影公司。《黑幫追殺令》、《致命黑蘭》都是採取好萊塢的製片模式,敍事節奏明快流暢。在逃亡與復仇中秀動作、秀情感、秀智慧、秀風光情調,力圖絕對性地顛覆觀眾對黑幫老大、女殺手或犯罪分子的刻板印象。《愛》、《阿黛爾的生活》、《雷諾阿》都是一些表現弱勢群體、非主流群體的文藝片,聚焦於家庭親情、愛情,著眼於微觀人性的捕捉與挖掘。《愛》以冷峻的鏡頭語言探討了疾病對於老年人愛情的考驗,真實而沉重。《阿黛爾的生活》講述了勞工階層的非裔法國女孩阿黛爾愛上了精英階層的法國女孩,因社會差距無法溝通而失戀後,慢慢走出痛苦和自我迷失。傳記片《雷諾阿》展現了年邁病衰的法國印象派畫家雷諾阿與一戰服役受傷回家的次子让·雷諾阿,因一位年輕貌美的女模特而發生的一段父子衝突。歷經苦難的老畫家用繃帶纏上變形的手創造美,描繪他的生命感悟,這些鏡頭畫面在光影、色彩的絕妙調動之下,讓人駐足屏息。《老師們》是法國2013年最賣座的一部國產片,與德國2013年最賣座的國產片《歌德去死》同屬校園喜劇。影片延續先前《放牛班的春天》、《巴黎淘氣幫》等“胡鬧喜劇片”的創作路數,並揉入了一些符合青年人觀賞心理的商業元素,因接地氣而在法國一大批低成本輕喜劇片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