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莱坞进袭,上海香港的抵抗 “二战”后美国片得到国民政府的进口优惠大量进入中国,其中有战时出品的旧片也有新片,国产片尚待复兴,难以抵挡好莱坞的入侵,1946年间美国片几乎垄断了内地市场。①其中战争片、间谍片、歌舞片、侦探/警匪片大受欢迎,引得国产片也追随潮流。公营中电三厂出品的间谍片《天字第一号》(屠光启编导)1947年初全国公映超级卖座,引发国营和民营公司都大量开拍间谍片,以和美国片争夺市场。《天字第一号》改编自战时重庆的流行舞台剧《野玫瑰》,写国府卧底特工和汉奸日敌斗法的曲折奇情,又有男女特工的恋爱和为国牺牲,既符合当局方针又能满足观众的娱乐要求,此后以爱国锄奸为名的间谍片就纷纷出现。之后两三年,间谍片之外又出现大量有情杀/畸恋的爱情片和写心理变态的犯罪片,都写人性的黑暗面和伦理道德的混乱失序。一向仿效好莱坞和紧贴上海潮流的香港粤语片,1947年也兴起间谍/侦探片、动作片潮流。② 1947-1949年间,这些充满黑色元素的影片在战后的上海和香港大盛。本文将探讨这一潮流的特色、兴衰情况及其社会背景,它和同期进步电影的相互关系,以及50年代后在香港的延续发展。 二、国府的电影策略及黑色电影的衍生 黑色电影的界说一向难以确定,它并非一个类型,而更多是一种特别的电影情怀、气氛、色调。美国在“二战”中和“二战”后出产过一大批警匪片、侦探片、间谍片和奇情文艺片,专写犯罪行为心理,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情调灰暗、情节离奇而常有凶杀命案。摄影上强调光影对比和灰蒙气氛、爱用夜景等,史家统称为黑色影片。其中男主角有为国效命的特工,有被形势所逼的匪徒,也有失意落魄的男人,受到风情女人的诱惑陷入圈套而沉沦犯罪。也有写男女畸恋、或心理变态引致犯罪。这些影片直接或间接反映着战时和战后社会的不安,战争导致人伦和男女关系的破裂、人性的扭曲和战后人的迷惘、社会的纷乱。战后上海和香港电影常爱借用美国黑色电影的情节、技巧,拍制本土化的黑色影片。由于社会情况和技术条件不同,其“黑色”深浅程度和美国片颇有分别,但爱用灰暗情调、离奇情节写人性和社会的黑暗面则是共通的。 国民政府接收伪政权的电影事业后有意以公营主导全国的电影事业,以达到教化宣传目的(包括反共)。③其用意显然是想控制电影业,避免中共利用电影媒体做“赤化”宣传。战后,国府组成联合发行公司统筹全国的电影发行,修订加强了电检条例,在南京恢复中央电影制片厂并扩充其设备,在北平设置了中电三厂,和上海的一、二厂都罗致了不少来自重庆、香港、上海的影人,率先积极投产。这都是国府的策略:要主导电影制作和发行,又把电影制作中心分散,不再集中于上海一地,因为上海是左派文化传统最强的城市。只是,这策略因为内战的爆发引致经济大混乱和内部腐败等原因而无法顺遂推行。 间谍片起初是在当局提倡和应许的方式下制出。制作者以爱国锄奸为名制造娱乐刺激,企图在美国片占领的市场上争一席位,不料卖座大好,反日间谍片遂风行一时,不久连带涌出大量悬疑文艺片、侦探片、犯罪片,都写战时到战后伦理道德的破碎、人性的扭曲和邪恶的滋生,如此风气却非当局愿意见到的。政府无法主导电影大局,只能通过电检严加防限。为要过电检的关,上海的间谍、侦探、畸情、凶杀片一般都不敢逾越社教、道德界限。只能以离奇曲折巧合的情节作为卖点,中间可以暴露一下人性的丑恶、社会的黑暗,发泄一下压抑和不满,但结局要黑白分明,合乎伦理道德。 其实黑色电影的流行和当年社会大环境的混乱失序大有关系。国府接收伪政权时不少人趁机贪污枉法,造成权贵横行、社会不公的流弊。1946年国共内战再起,此后三年金融日见动荡、经济陷于崩溃,人民对政府管治的信心尽失,渲染社会混乱、人心败坏的电影自然有市场。国营的电影厂起初还有拍制宣扬正面力量的影片,如《圣城记》、《忠义之家》、《黑夜到天明》、《遥远的爱》、《乘龙快婿》。1947年后,国营电影厂经济紧绌,遂减少拍制有教育性、宣传性的影片,而更多拍制娱乐刺激影片。以《天字第一号》带出潮流的中电公司,再开拍抗日游击战的《白山黑水血溅红》和宣扬革命烈士的《碧血千秋》,以及一些文艺伦理爱情片,之后也顺应潮流拍制黑色畸情片如《悬崖勒马》、《肠断天涯》,心理悬疑片《深闺疑云》,凶杀侦探片《天罗地网》,写心理变态的《出卖影子的人》,奇情恐怖片《天魔劫》、《神出鬼没》等。民营公司更大量开拍赶潮流的黑色娱乐片,如《六二六间谍网》、《间谍忠魂》、《十三号凶宅》、《粉红色炸弹》、《美人血》、《欲海潮》、《第五号情报员》、《热血》、《玫瑰多刺》、《九死一生》、《谍海雄风》、《蛇蝎美人》、《杀人夜》等,“黑潮”遂在1947-1949年间涌起。初步估计,这三年间这类黑色影片的制作公映量超过四十部,约为全部国产影片(含港产内销国语片)公映量的五分一强。④这些影片在全国发行并在香港、澳门和南洋各地公映,都有一定的市场,却受到评论界的口诛笔伐,认为是追随好莱坞的歪风,不是国片发展的正途。更有评论认为国难时期片商和影人拍摄这种渲染暴力、色情和情绪暗淡消极的影片是埋没良心,导人腐化堕落。⑤ 三、香港黑色粤语片的初起 由于国府重申禁止方言电影,战后香港一度不敢开拍粤语片。要到1947年中才有首部粤语片公映,在香港和南洋非常卖座,粤语片才陆续拍制。它的市场不及国语片广阔,限于港澳和南洋一些华人社区,成本偏低,制作上不免粗糙草率。但粤语片能迅速模仿西方和上海的潮流并使之本土化,而收取较低廉的票价,因此甚受广大中下阶层所欢迎。此后三年间,粤语片的产量急升,1949年的产量约为154部,是1947年的两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