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名为“中国电影新力量”的媒体联动推介活动热闹、闪亮登场。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电影学术界对“代际”的小心论证和从第五代、第四代前推到第三代、第二代、第一代的学术概括力,更不同于第六代导演们以发布宣言的方式,以一种先锋、实验、独立的艺术家气质和精神的集体亮相,①今天,邓超、肖央、陈思诚、路阳等十余位“新锐导演”于某晚亮相于CCTV6电影频道隆重举办的“2014中国电影新力量推介盛典”,同时其他各种媒体也予以全方位隆重报道。“新力量导演”有邓超(《分手大师》)、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李芳芳(《无问西东》)、肖央(《老男孩猛龙过江》)、郭帆(《同桌的你》)、陈正道(《催眠大师》)、田羽生(《前任攻略》)、路阳(《绣春刀》)、郭敬明(《小时代3》)、韩寒(《后会无期》)等。这一场明显是“被命名”的中国电影新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炫目亮相,成为一场各方均心照不宣的“集体秀”。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由政府部门、行业领袖、资本代表、强势媒体等精心策划、“合谋”推出的。 而这批的十一位“新力量”导演,其出身、来历、经验、成果何其不同!有的是“演而优则导”(邓超、赵薇)、有的是“写而优则导”(郭敬明、韩寒),有的是从微电影起家的“‘微’而优则导”(肖央),也有从同名电视剧演员而转同名电影(陈思诚《北京爱情故事》)的,也有颇具专业教育背景的如路阳、李芳芳…… 当然,这一切都情有可原。归根结底,中国电影太渴盼新人了!蓬蓬勃勃的电影业太需要新人了!况且,以80后为主体的年轻导演群体是当前中国电影新力量的主要构成部分,以连续不断的一部部票房佳作,似乎宣告着一股新的力量的崛起,一个新的时代的到来。② 退一步讲,他们似乎也有一些共性:视觉狂欢和图像冲击力、市场意识、消费精神、“娱乐姿态”、粉丝文化、话题制造式的营销手段、网络文化与现实生活、网络语言与日常语言的无差别,对网络、粉丝力量的有效利用,“带有显著的时代特点和或重或轻的商业需求”③……然而,从根本上而言,这一批电影虽然可能在数量上、票房上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创作上的新力量,但就叙事风格、艺术形态、文化价值等而言,却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流派或艺术团体,更不能就此断言某某代的诞生。 “网生代”是另一个引发关注同时也是“疑云密布”的新术语。一般认为,新力量导演的影片中,《老男孩猛龙过江》、《小时代》系列、《后会无期》等电影,均未播先火。他们走的是一条与传统电影完全不同的道路:从创作、宣发营销到放映,每个流程、每个环节都置身于互联网产业链。互联网络,很大程度上成为主宰电影命运的“上帝之手”。有人就此断言中国电影的“网生代”已经来临。 但在笔者看来,目前影评界对所谓“网生代”的关注(包括某些业界人士如自我定位为“互联网电影公司”的乐视影业的力推),对互联网思维的关注大体还停留在影片本体之外的营销的阶段(就像时下热门的“大数据思维”也只是关注以美国电视剧《纸牌屋》为例证的对前期内容生产的影响力),并没有关注创作主体思维和影片的叙事、故事、语言、美学等本体性的变化。 当然,如果把这一场命名“秀”和“网生代”这个术语解读为对媒介文化与媒介现实的重视,视作是有意无意对当下电影人媒介生存环境的正视,或可引发关于媒介对于电影的生产、思维方式全面影响的思考。 就此而言,它印证的或先行呼唤的是媒介对电影的巨大影响力:媒介决定现实!媒介介入生活或者说本身就是生活,媒介生成电影新观念、新形态,介入电影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在根本上引领电影思维、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变革。 一、媒介决定电影现实和未来 电影首先是那个时代的全新的,借助于声、光、电、胶片等的一种新兴的大众媒介。由于它本身可承载叙事性、虚构性内容和表情性、表现性的功能,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了一种新艺术——“第七艺术”。 电影本身是一种媒介,更在本质上是媒介文化的派生物,也是范围广大的媒介文化之重要的组成物。无论是运作方式、文化呈现还是艺术构思方式、思维方式,电影都与媒介息息相关,并如同一面镜子一样照映着媒介的文化,折射出人类媒介的不同发展阶段。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电影不断地与其他新旧媒介发生关系、接受影响(语言、文字、照相、电视、电子游戏——无声片之于文字,《放大》之于照相,《对话》之于声音媒介,《天生杀人狂》、《饥饿游戏》之于电视传媒,《罗拉快跑》、《杀人游戏》、《超验骇客》之于电子游戏,《骇客帝国》之于网络,都是一些显而易见的例子),主动整合或被动整合而发展。甚至不妨说,电影发展史首先是一部媒介发展的历史。媒介的每一次进步,每一种新媒介的诞生,都既挑战威胁电影又推动电影的发展。因此,鉴于新媒体的不断涌现,其他媒介对电影媒介的不断“入侵”或者说电影的生产越来越在一个全媒介时代与其他各种媒介发生必然的关联,也鉴于电影越来越“现象化”,④我们应该在媒介文化的高度或视野来看待今日电影的诸多现象或问题。 归根到底,媒介文化是电影文化、电影美学、电影思维的决定者,或是最核心的决定者之一。 关于“媒介文化”,美国学者道格拉斯·凯尔纳曾阐述过媒体文化之于社会、文化、人的全方位的巨大影响力⑤:“一种媒介文化已然出现,而其中的图像、音响和宏大场面通过主宰休闲时间,塑造政治观念和社会行为,同时提供人们用以铸造自身身份的材料等,促进了日常生活结构的构成”,“媒体文化也为许多人提供了有助于塑造有关世界和最为深刻的价值的流行观念……”“媒体文化为创造认同性提供了种种的材料,由此,个人得以跻身当代的技术—资本主义社会,而这又产生出一种全球文化的新形式。”在谈到媒体文化(当时主要还是处于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文化)对人的观感思维方式的影响时说,“媒体文化是一种图像文化,常常调度人的视觉与听觉。形形色色的媒介——电台、电影、电视和包括像杂志、报纸和连环漫画册在内的印刷品,要么以视觉为主或以听觉为主,要么两者兼用,同时对方方面面的情绪、情感和观念等产生影响……它对教育我们怎样举手投足,思考什么、感受什么、信仰什么、恐惧什么、渴求什么以及什么不能做,等等,有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