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语电影 本文旨在阐述和评估两个中文(中国)电影的研究模式:“华语电影”和“华语语系电影”,并重新界定华语电影。首先,我将简短地回顾华语电影理论发展的三个板块或三个时期以及他们的各自特点。1、1990年代以来的港台中文学术界;2、1990年代以降的海外英文学术界;3、当今中国大陆的中文学术界。他们之间又有不少彼此的介绍、翻译、反馈、影响。然后,我将讨论2000年代以来“华语语系”这一概念在海外产生的缘起、特点、演变。我将论及两个模式的特征、盲点、相似处、不同处。这些新理论走出了以往的“民族电影”模式的局限,扩大了中文电影研究的视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需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无论是华语电影还是华语语系电影,我呼吁影视理论家们致力建构一种交流、对话、包容、多元、开放的理论框架,而不是互相排斥、对抗的理论框架。 华语电影的说法起源于台湾、香港地区,出现在1990年代初,主要学者包括台湾郑树森、廖炳惠、李天铎等人。1995年和1996年在台湾出版了以“华语电影”为题目的两个比较有影响的文集①。时代背景是中、港、台三地开始合拍电影。台湾新电影、大陆新电影、香港新浪潮引人注目。两岸三地学者互动、互访。诚如李天铎所说,两岸三地的学者在“找寻一个自主的电影论述”。他们“都共同以一种宏观的视野,套句电影术语——采取“大远景镜位”(extreme long shot)来检视70、80年代交替以来至今90年代中期,台湾、内地、香港的电影机构(institution)在文化的显意过程中,与整体社会体系互动牵引所产生的复杂意涵。”②华语电影这一新概念就是这种重新自我描述的尝试。 与此同时,海外的英语学术界也在寻找合适的模式来描述中、港、台地区的电影发展和走势。海外的学者将“华语电影”的名词理论化、英文化、主流化,使华语电影研究与欧美影视研究、文化研究的主流接轨。这种努力在199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一个名词,“Chinese-language film”在2000年中期在海外占据主流地位、取得话语权。 华语电影模式与民族电影模式的主要不同是它不再沿袭以“民族国家”为线索的叙述模式。比如说,“中国电影史”便是讲述一个现代民族国家的单线条的电影史。而华语电影的研讨模式是从文化和语言着手,进行跨区域的、跨国的、多元的、共时的研究。在海外英语学术界的华语电影研究中,这种研究倾向比较突出。 1994年秋,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召开的一个中国电影研讨会:“重新思考跨文化分析和华语电影研究”(“Rethinking Cross-Cultural Analysis and Chinese Cinema Studies”)。与会者计有陈犀禾、张英进、崔淑芹、萧知纬、尼克·布朗(Nick Browne)、安·卡普兰(E.Ann Kaplan)等二十余人。基于这次会议的成果,我编辑了一个文集:《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国族、性别》(1997年)。③这部文集第一次提出“跨国华语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概念。如今这一概念已被学界广泛接受和使用。它也不断地被修正、改进、补充。华语电影不仅仅是“跨国”(transnationality),也可以是“跨区域”(translocalilty),“多区域”(polylocality)④。 另外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由我和叶月瑜合编的学术文集:《华语电影:编年史,诗学,政治》(Chinese-Language Film:Historiography,Poetics,Politics)(2005年)。“华语电影”(Chinese-language film)首次成为在一本英文学术著作的名字。2004年夏,在上海大学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和在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的一次国际会议,我宣读了一篇论文,题为《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讨》。文章是上述那部华语电影研究的英文文集的导言的初稿。中译文于2005年在国内的《文化研究》杂志上发表⑤。这篇文章的节本又被收入国内华语电影研究的文集。我举这个例子是要说明华语电影研究在海内、海外研究的互动与彼此反馈,中文学界与英文学界的相互借鉴,中华文化圈的研究成果与西方学界的研究成果的共时性。 此后,Chinese-language cinema(华语电影)这种说法被英语学界广泛采用。记得当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电影研究委员会和东亚语言文化系发出一份招聘广告,他们要找一位“Chinese-language cinema”的专家。 海外学者林松辉在他的书中(2007)将“华语电影”(Chinese-language cinema)与“民族电影”(Chinese national cinema)和“跨国中国电影”(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并列为中国电影研究的三大批评模式之一⑥。张英进在他编的英文论文集《中国电影读本》的序中将华语电影也列为中文电影的三大批评模式之一:华语电影Chinese-language cinema,中国民族电影Chinese national cinema,华语语系电影Sinophone cinema⑦。我本人将华语电影、中国民族电影、华语语系电影、和跨国华语电影归纳为“四大模式”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