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是高等教育面向社会信息公开的重要举措,继本科院校向社会公开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后,2012年7月12日“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社会责任年会暨质量报告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并发布了《201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2报告》),这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30年来,首次向全社会发布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报告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2013年7月,《2013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2013报告》)也相继发布。然而,通过对报告的认真研读发现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尤其是报告中一些观点和结论很值得商榷。 一、代序中几个观点的商榷 1.“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1]Ⅱ多年来高职一直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并得出“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的结论,使得高职教育界误认为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会很受企业欢迎。是不是一定要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学生一毕业能否真的上岗?2012年中国职业教育与石油和化学工业行业发展对接高峰论坛上,辽宁奥克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朱建民先生反复强调“企业并不要求学生一来就能上岗,企业从来就没有这种期望”!山东金正大公司总裁助理兼辽宁金正大公司总经理杨官波也明确表示企业没有这一要求。在与朱建民董事长交流对职业院校顶岗实习的看法时,他认为,只有成为企业的准员工顶岗实习才有意义。那么,顶岗实习究竟效果如何呢?高职一线的人员最清楚,有形无实的“放羊式”顶岗实习,学生作为流水生产线上的“活机械”,成为企业“廉价劳动力”来源的顶岗实习绝非个案!《教育与职业》2010年1月第一期中孙海泉、王寿斌《顶岗实习乱象倒逼校企合作制度创新》的文章举例,某学校信息系毕业生因为学校“不闻不问”的顶岗实习,在拿到毕业证书的当晚黑了学院的网站,文章配以“工学结合,原来如此简单”的插图,十分耐人寻味。2012年12月27日,江苏省教育厅新闻发布会宣布,从2013年起,全省中职和五年制高职学生的顶岗实习时间统一由一年调整为半年,原因是“学生、家长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长时间、低效率的实习有比较多的反映和意见”。可见,这样的顶岗实习也不可能达到“学生一毕业就要能上岗”的要求。 2.“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职业教育就是要为老百姓服务。”[1]Ⅲ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和老百姓需要不错,但高职教育发展还远没有到“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的程度。“大学不能盲目地满足任何社会需要,而是应该把引领社会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使命,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来审视社会的需要。”[2]就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而言,主要是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应该说现阶段这一任务并没有变,高职院校仍然担负着培养输送大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要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发挥作用。我国高等教育还远未达到普及化、提高全体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高职院校还不是社区学院,更不是社会培训机构,“社会需要什么学校就提供什么”的最终结果就是将高职教育沦为功利性的培训机构。 3.“学生是高职院校最主要的客户,我们要为客户服务。”[1]Ⅺ在市场经济时代,把学生看做学校的客户是必要的,但在实际办学中一些政策、制度往往限制了客户至上,为客户服务。根据市场准则,客户拿钱来买教育,按道理学生想上什么专业就上什么专业,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可学校偏偏让客户学不愿学的专业,学不愿学的课程,干不愿干的事情,转学校、转专业设置门槛甚至收费,“放羊式”的顶岗实习不仅造成学生学制、学业的“缩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的权益,更严重地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所有这些都是与“为客户服务”背道而驰的。 4.高职教育要不要“高等性”?代序文章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只强调了高职的经济性、社会性、地缘性、市场性,唯独没有提“高等性”这一最重要的属性,不能不说是文章的一大缺失。这么多年来,正是由于在“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思想指导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为核心,极其功利性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开设什么专业,企业需要毕业生什么时候上岗学校就什么时候放学生离校。十多年来过分强调“职”而把“高”丢到了一边,无论是师资培养还是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已经难觅“高”的身影,忽视和淡化高职教育的高等性、规律性而过于强调高职教育的社会性和市场性,才导致高职教育有外延扩张而内涵不足的现实结果。殊不知高职高职,首先是“高等教育”,其次才是“职业教育”! 二、对年度报告中若干问题的探讨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不同于高职教育发展总结,目的是通过人才培养质量的分析,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措施,指导高职教育进一步发展。从报告本身来说,应该通过客观、公正、翔实、具体数据的定量、定性综合分析,给出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结论。遗憾的是报告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结构是否完整,能否正视现实?作为质量报告,应该既要有高职教育的基本情况、质量评价指标,更要有质量的评价结果和问题与对策。而《2012报告》正文只有概览与历程、学生与发展、学校与改革、政策与项目、成效与贡献、挑战与展望六个部分,《2013报告》只有学生成才成长、学校改革发展、政府引导项目、合作共赢发展和建议与期待五个部分,显然结构不够完整。再看具体内容,所有介绍和案例支撑都以“正面宣传”为主,唯独没有存在问题与不足,仔细阅读发现,《2012报告》的三点挑战实际是存在问题,但所列标题不同,角度不同,内容含义就不同。如果报告只是一味讲成效、讲成果,避而不谈存在问题,不认真查找原因,那么报告就很难发挥其对高职发展的指导作用。《中国科学报》2012年7月25日B1版报道,“不久前上海大学发布的《本科生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中不仅罗列了该校的成绩,更为难得的是指出了五大亟待改进的问题。上海大学有勇气承认并向社会公布自身缺点,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一种自信的表现——有勇气公开问题,也有办法、有资源解决问题”,很值得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