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提出要“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6月22日,也即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的前一天,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其中专列一条,即第六条“引导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强调“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这项政策甫已提出就引起热议,赞成者有之,质疑者也有之。我认为,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如果地方本科院校真如预期的那样,成功转型为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应用技术大学,这必将有助于改变现有高等教育“千校一面”的局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教育获得与职业位置的联结。但是,这么多高等院校转型不是小事情,需要长远和稳健的构想与规划。从把这项好的政策贯彻和落实、使其产生应有效果的角度来看,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还需要弄清楚以下三个问题。 一、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何转? 1.发展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的需要 中国有句古话“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就是说,只有参差不齐,各不相同的东西,才能相互取长补短,产生新的事物,而完全相同的东西聚在一起,则只能永远停留于原有的状态,不可能继续发展。这句话适用于自然界,在自然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稳定的基础。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高等教育领域,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等教育应该是由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学院)组成的系统,这样的话,高等教育才能在相互竞争和优势互补中达到发展,也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与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一同获得了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经济学家斯彭思(Spence),在20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有关高等教育的“信号发送理论”。他认为,企业由于缺乏劳动者个人信息,不知道哪些劳动者能够满足工作岗位要求。而一个劳动者的受教育年限、专业、学校等不同的学历特征,包含了劳动者自身特殊的知识、能力、偏好等信息。因此,劳动者可以通过学历(受教育凭证)向需求方传达信号,表明自己适合哪些工作,用人单位根据应聘者的受教育情况即可判断其是否胜任特定的工作。这就是说,不同人的禀赋、能力、偏好是不同的,社会(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需求也是多元的,与此对应,高等教育本身也应该是多层次、多类型的。 现代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一个从单一的“精英模式”到多样化的“大众模式”转变的过程。总起来看,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是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也都是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国家。在这些国家里,高等教育体系是“金字塔”形的,80%左右为应用技术类型大学,20%是学术型的,应用技术类型大学又分不同层次、不同种类。比如在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有4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培养科学家、研究人员为主的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大学一般有悠久的办学历史;第二种是满足工业化发展需要而建立起来的大学,通常也开展学术性的教育;第三种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而建立的应用型大学,以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为主,实施面向职业岗位的专业教育;第四种是高职院校,实施高等职业教育。又比如在德国,其大学大致也可分4种,第一种是包括柏林大学那样的秉承精英教育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第二种是像柏林工业大学这样开展高等工程教育的大学;第三种是应用技术大学;第四种是技术(职业)学院。据德国统计局的数据,德国现有高校430多所,其中综合性大学数量仅占总数的1/4,应用技术大学数量则达到1/2。反观我国,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提高到了30%),我们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本科教育没有形成多样化的样态,其定位趋同和培养理念类似。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我国高等教育要“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形成各自的办学风格和亮点”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2.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需要 为了因应职业的不断分工和分化,现代社会的教育逐渐形成了学术型和职业型两种类型教育。前者的目标是培养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人,后者的目标是培养胜任各类具体职业的劳动者。学者们一般将这种情况称作“教育分轨”(或“教育分流”),教育分轨在现代国家是一种普遍现象。在长期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学术型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体系承担教育分轨的职能。在德国,学生们通常在小学五年级时,即约10岁时就被分到三种类型的中学(文科中学、实科中学、初级中学)。这些学校在课程设置上相差极大,在不同类型中学学习的学生,毕业后会进入不同的高等教育系统(高职、应用技术大学或者研究型大学)。英国与德国类似,但程度稍轻,学生约11岁时就被分类到两种不同类型的中学,一种是文法学校,另一种是中等技术学校。文法学校提供的是要求严格的学术型课程,目的是为学生们申请大学入学做准备;中等技术学校的课程要求则不高,很少提供高中课程,且课程更具职业倾向。在美国,通常会为那些高中的高分学生开设大学预科课程班,而为那些低分学生开设一些非学术课程,包括通识性、商业性或职业性的课程实践。我国与此类似,学生一般是在15岁时被分类,也就是说在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之后,有的学生会升入普通高中,有的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毕业后一般参加普通高考,而中专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训,毕业后会选择直接就业或者升入高等职业学校(即高职)。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现有的职业教育体系还存在不足,从层次上来说,缺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普通本科院校转型为培养本科层次的职业技术人才的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使毕业生既接受系统的理论训练,又有一定的技能。有了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人才,就连接了已有的中职、专科层次的高职和侧重应用性的专业硕士、专业博士,构建起各个层次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为技术技能型人才打通上升通道,使职业教育的“断头路”格局得以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