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9.51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4871(2014)02-0090-12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与培训在全球范围内享有较高的声誉,由企业提供的职业培训是其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国已有的对德国双元制的讨论较多地集中在其校企合作及职业学校教育部分,较少有文章专门就企业内职业培训进行探讨。本文主要基于德国不同领域学者的研究,试图对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做出分析和解读。文章具体将从经济、社会和质量保障等三个维度考察其运行机制,并回答以下相关问题: ·经济维度:德国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过程中会有哪些支出,又会获得怎样的回报? ·社会维度: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需要和哪些社会合作伙伴共同完成,它们之间是怎样合作与互动的? ·质量保障维度:德国社会以及企业自身是如何保证其企业内职业培训的质量的,有哪些质量控制和管理的机制?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文仅仅讨论双元制框架范围中的企业内职业培训,其对象主要是同时具有学生身份的学徒,不涉及企业内员工继续教育和培训的部分。 一、基于成本-收益的视角 国外观察者在考察德国职业教育和培训时,常对其企业提供职业培训的积极性和动力深感困惑,很难理解为何会有企业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成本参与一件看上去未必对自己有利的事情,因为一方面培训会产生大量的成本和费用,除了需要有专门的培训师(师傅)之外,企业还需要支付学徒一定的薪水以及承担结业考试的费用;另一方面,某个企业培训出来的学徒多数情况下并无义务留在该企业工作,而是有可能为其他企业所用。 从最为宽泛的意义上看,企业培训的成本和收益所涉及的方面很多,包含的范围较广,如果要进行合乎事实且准确的考量和分析,人员、物资材料和时间等诸多因素都应该被充分考虑,培训当下的效应和长期的效果都不能被忽视。基于这些原因,企业培训的成本和收益比较难以清晰地量化。但德国学者做了大量的工作,将企业培训的不同层面和维度的成本与收益进行换算和分析,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以下的分析就建立在德国学者已有的研究结论基础之上。 根据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一项针对近3000家提供培训的企业以及51个最受欢迎的培训职业的调查,2007年全年德国企业平均在每个学徒的身上的总花费为15288欧元,其中61%用来支付学徒的工资收入,22%用来支付企业培训师的薪水,5%用以支付场地和耗材的费用,另有12%用在其他的花费上。由于参加培训的学徒在培训过程中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和服务,因此他们也会带来可观的收益,2007年每个学徒平均给其企业带来11692欧元的产值,也就是说,德国企业2007年为每个学徒的平均净花费为3596欧元(见下表)。
从总数上看,德国企业2007年在培训方面的总成本为238.2亿欧元,而净花费总额则约为56亿欧元①。仅仅从上述数字来看,企业的支出明显大于回报,这与企业追逐利益的本性多少有些违背,其背后一定隐藏着一些其他动因促使企业参与职业培训。 其实,对学徒的培训不仅能够通过学徒的劳动创造直接效益和价值,还会带给企业一些其他方面的收益,比如:招募与雇佣成本和员工短缺风险的降低以及企业社会形象的提升等②。 在德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技术的革新对企业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对以技术为立身之本、着眼于长远发展和国际资源和市场的德国企业而言,眼前的成功和利润并不能保证未来长久的昌盛,它们所能倚靠的最重要资源就是高素质的劳动力,因此寻找和培养具有优秀职业能力和素养的年轻人至关重要。在优秀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自身参与人才的培养过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招募和雇佣的成本,培养符合自身需要的劳动力,并因此降低因适龄人口下降所带来的员工短缺的风险③。 与此同时,企业提供职业培训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形象,无论是在全球性的大型企业,还是小镇上的家庭作坊,其提供职业培训都会被看做是对年轻人的扶持和促进。当然大企业更加关注其社会形象,也更加倾向于将提供职业培训看做是提升其在公众、客户及供应商眼中形象的手段,并使得企业对有着高水平和高追求的求职者更有吸引力④。 由此看来,尽管从表面上看,企业在职业培训中的支出大于直接收益,但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些难以量化的其它收益。这些收益对于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以及规避风险的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德国企业参与职业培训并不完全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企业社会责任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企业社会责任是许多德国企业商业哲学的核心部分之一,而提供高质量的、有助于员工技能成长的职业培训是德国企业贡献社会的关键途径⑤。 二、基于社会合作的视角 德国双元制职业培训能够长期有效地运行,离不开参与培训的企业与其他诸多参与主体在国家设定的制度和法规框架下的协调合作,本部分内容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介绍和分析德国企业内职业培训所涉及的社会合作:1)从学徒的视角考察职业培训基于社会需求的社会合作;2)《职业培训条例》产生过程中的社会合作;3)企业与合作伙伴更广泛意义上的协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