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9年起,法国电影进入历史上的第四个“黄金时期”,许多导演和作品取得了历史性成绩,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次获得金棕榈奖(2009、2014)和一次奥斯卡奖(2013)。这个“黄金时期”的形成,抛开电影人的努力与创造,还与“艺术等级体制”的运作有关。我们可借用歌德著名的“世界文学”(Weltliteratur)的概念,把全球化时代各国电影在跨文化空间中构成的整体视为“世界电影”,但这个“世界电影”不像歌德当年预想的那样宽容与和谐,相反,在某些学者看来,“世界电影”正处在某种所谓“电影战争”的敌对假想中。从地缘政治学角度看,“世界电影”的形态是“竞争性”的,在这个背景下,法国当代电影的成功既得益于艺术家的创造,也得益于“艺术等级体制”发动的“标准竞争”。这些艺术等级体制包括以戛纳国际电影节为代表的前端电影文化活动,以《电影手册》杂志为代表的电影批评的中间环节,以及以电影学术体系的知识生产这个基础层面,它们之所以被认定为“艺术等级体制”,标志是它们都生产“电影清单”,这些清单的价值不仅在于选择、标举的导演与作品,更在于输出背后的电影评价标准,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商业评价体制展开竞争。 一、法国电影的第四个黄金时期 法国卡昂大学教授勒内·普雷达尔(René Prédal)是公认的法国电影史专家,写过十多部法国电影研究著作,他在2013年出版的《法国电影通史》(Histoire du Cinéma
:des origines à nos jours)序言中写到: 在法国,人们爱电影:2009年以来,每年电影观众都超过了2亿,最近五年电影院的票房数字达到了最好水平,法国电影占40%,其质量通过国际声誉获得了证实。尤其是,自从奥斯卡奖1927年创建以来,在2012年第一次由一部非美国电影获得了五个奖项,其中三个是最珍贵的奖项: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然而这是一部法国电影:米歇尔·哈扎纳维希乌斯(Michel Hazanavicius)的《艺术家》(The Artist),让·杜雅尔丹主演,尽管它的名字叫艺术家而且以电影本身作为题材,但它仍是一部优秀的娱乐电影,这部迷影电影的出现显然不是偶然的……① 这段话实质上做了一个论断:法国电影在2009年进入到一个成就卓越的时期。简单回顾一下,最近几年法国电影工业发展稳定,不断涌现年轻有为、风格迥异的导演和佳作,老导演也保持非凡的创作力,无论主流电影还是作者电影,都持续发展并表现出丰富性和平衡性。所以,经过从1981年就开始的漫长的复兴,法国电影终于迎来繁荣期,从普雷达尔的描述来看,甚至是“黄金时期”。法国电影史上曾出现三个“黄金时期”:第一个是从1895年到1914年,电影的诞生与默片的辉煌;第二个是从1935年到1939年,诗意现实主义的勃发;第三个是从1959年到1968年,新浪潮运动的兴起。从分期定性的电影史观来看,法国电影最近取得的成就可看作第四个“黄金时期”。然而我更想强调的,是勒内·普雷达尔做出这个论断的两个依据:票房(每年观众超过2亿)与奖项(奥斯卡奖)。对于这位电影史学家来说,电影票房的涨跌与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等级和数量,成为判断民族电影之兴废的不言自明的标准。这种“不言自明”耐人寻味,因为它们完全有可能彼此矛盾,票房好的电影不见得获奖,获奖影片的票房则可能惨淡。正因如此,当法国电影在可能对立的两套评价标准上都达到了历史性成就,我们才能肯定它进入到“黄金时期”。 根据这两个标准,我们可以补充更多史实。首先,从票房上看,2008年上映的喜剧片《欢迎来到北方》(Bienvenue chez les Ch' tis,2008)在法国本土上座率达到2048.9303万人次,②打破了《虎口脱险》(La Grande vadrouille,1966)五十年来保持的法国电影票房纪录。然而很快,《不可碰触》(Intouchables,2011)就改写了这个新的票房纪录,这部根据法国社会真人真事改编的喜剧片在法国连续九周观影人次超过100万,追平了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Titanic,1997)在法国上映时保持的纪录,《不可碰触》不仅成为历史上票房最高的法国电影,也在全球打破了非英语电影的票房纪录。③其次,我们可以用两次获得金棕榈奖标划出这个“黄金时期”的历史节点:2008年洛朗·康泰(Laurent Cantet)的《高中课堂》(Entre les murs)与2013年阿布戴·柯西胥(Abdellatif Kechiche)的《阿黛尔的生活》(La vie d' Adèle),在这两次金棕榈奖之间,除了勒内·普雷达尔提到的《艺术家》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影片,奥地利导演迈克尔·哈内克(Michael Haneke)的法语电影《爱》(Amour,2012)也获得了金棕榈奖,雅克·奥迪亚尔的《预言者》(Un prophète,2009)和萨维耶·伯瓦(Xavier Beauvois)的《人与神》(Des hommes et des dieux,2010)连续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阿兰·雷乃(Alain Resnais)的《疯草》(Les Herbes folles,2009)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他的遗作《纵情一曲》(Aimer,boire et chanter,2014)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著名男演员马修·阿马里克(Mathieu Amalric)的导演处女作《巡演》(Tournée,2010)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多米尼克·布朗(Dominique Blanc)、朱丽叶·比诺什(Juliette Binoche)等法国还获得了戛纳、威尼斯等重要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奖等。 21世纪以来,法国电影面临着美国电影的入侵和互联网传播的革命,④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一方面与那些富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导演有关,我们会在《当代电影》上相继读到对新一代法国导演的研究文章,但另一方面才是本文想强调的,这个“黄金时期”的降临也与电影的“艺术等级体制”的运作息息相关。肖熹在《失败个体与家族往事》中初步阐述了“艺术等级体制”的含义,⑤但是通过“艺术等级体制”来思考“民族电影”(national cinemas)之间的博弈和消长,还需要在理论上进一步铺垫。我们不妨借用歌德提出“世界文学”概念,把全球化背景下,在跨文化场域中不断相遇、碰撞与融合的各民族电影构成的整体,概括为“世界电影”。这种地缘政治学意义上的文化空间假设,是我们分析电影的“艺术等级体制”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