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5833(2014)08-0167-08 罗歇Y迪福尔-贡佩斯说得好,二十世纪的特点并非暴力本身,而是观看暴力①。人们借助大众媒介,超时空地观看战争、恐怖主义、种族清洗等“客观的暴力事件”早已司空见惯。然而,大众媒介不仅传播客观的暴力事实,而且,它用一种特殊的话语编码,把战争、恐怖主义、暴力等客观事件变成关于恶的文化实践。“暴力并不总是一个经验性的客观实在,而往往是公众塑造的话语体系中的一种文化建构,并且通常是相对于某个具体事件来定义的。”②换言之,观看暴力即是参与暴力的话语实践,也会产生善/恶、正义/非正义等价值判断,进而接受媒介叙述暴力的立场。从建构善恶价值体系的角度说,叙述集体暴力的战争电影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以非理性的欲望释放吸引大众娱乐消费,在叙述暴力事件中建构了截然对立的善恶价值,而且,战争片的反战争主题传达了特殊国家的意志及其利益,再现并确认国际政治格局。本文选取历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1929—2013)中的战争类型为样本,考察美国电影叙述战争话语、建构善恶模式,以及如何突破战争片的双重悖论,在全球范围内传播正义的美国形象。 一、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战争片的基本形态 伴随1990年代全球产业的升级,美国奥斯卡奖项市场风向标的意义日益彰显出来:不仅奥斯卡颁奖晚会成为全球性娱乐盛典和重要的消费仪式,而且,由于有效的评奖机制及操作手段③,在市场票房、社会影响方面,已经形成了显著的增值效应。与欧洲三大电影节相比,美国奥斯卡获奖电影的艺术价值表现在艺术内容/“说什么”,而不在于艺术形式/“怎么说”,在朴实甚至不乏沉闷的叙事形式中讲述一个敏感的发人深思的人生话题。从1929年开始截止到2013年,85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纯粹虚构的娱乐文本,如动作片、魔幻片、爱情片等在影视技术的支持下,表现人物动作、力量碰撞与欲望释放,消费既定的意义与普适性价值;一是与历史、当下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拟实性文本,虽然也有娱乐消费的元素,但重点在于意义生产,强调从媒介参与的层面关注社会现状、设置社会议题,如黑帮片、社会片、传记片、战争片、西部片、宗教片等。值得提醒的是,在高度产业化的美国,电影的确是内容优势显著、经济附加值高、消费成熟的文化产业;但是,它又不遗余力地介入社会、参与当下、设置全球性议题,也是反思历史、理解自我、再现认知国内社会及其国际政治的重要媒介。正因如此,在“越战”结束短短的三十年内,美国就涌现出五百多部从各种角度审视越战的电影。概言之,与欧洲三大电影节奖项突出边缘经验与形式创新不同,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从敏感的内容生产、设置社会议题的角度满足了电影的商业诉求,形成一个影响全球电影市场的特殊路径,获奖(包括提名)所意味的巨大的票房效应,在市场上无数次应验④。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成了一个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折射社会心理的美国文本、并且经由全球娱乐媒体聚光灯的集中与放大,在建构传播美国形象及其精神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从数量上看,在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中,战争片共19部,保持着数量的绝对优势,结合奥斯卡其他重要奖项及其海外票房,更加突出(如《甘地传》、《阿甘正传》、《逃离德黑兰》等其他类型也出现战争段落;如《拯救大兵瑞恩》、《战马》等战争片,虽未获得最佳影片奖但获得奥斯卡其他重要奖项,并在全球范围取得优异的票房成绩)。对此,我们用下表来概括最佳影片奖中战争片类型的具体情况。
表格反映出一个基本的事实: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专属美国电影(仅两部美英合拍片获此殊荣),尤其属于好莱坞大制片厂出品的电影(“米高梅”在早期的获奖优势非常明显);但是,结合题材内容一栏,这些由美国出品的战争片题材却并不局限于美国,成为整个西方战争的叙述者,既包括美国卷入其中的两次世界大战、越战、伊拉克战争等,也包括与美国无关的西方历史上的战争传奇,如古罗马战争、苏格兰解放运动,等等。这种立足美国、囊括欧洲、继而代西方发声的叙事模式贯穿整个美国电影史,不仅为自身寻找到丰富的叙事资源与厚重的文化传统,不断重构美国与欧洲政治、文化的同一性,而且,塑造了西方代言者的权威身份,大大增强了奥斯卡以及美国电影在全球的影响力。从时间栏可以看出,这些获奖影片极少叙述历史战争,主要集中在“二战”题材,多达八部。而且,“二战”题材的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非常紧密,表现了好莱坞电影介入社会、设置议题的特征,拍摄战争片即是为了鼓舞国内士气、凝聚民族力量、释放负面情绪。最明显的是1945年“二战”刚结束,1946年立即推出《黄金时代》,叙述前线战士回到国内产生的巨大不适,深刻反思战争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与之相似的还有《忠勇之家》(时间差2年)、《卡萨布兰卡》(时间差3年)等,均存在凝聚国民意志、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目的。如此表明:“二战”题材的美国战争片对塑造积极的美国形象具有特殊的意义;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更侧重关联性与积极性的两个因素。史诗风格的战争片传播的虽然是美国价值观,但毕竟与当下社会较疏远,尤其与美国关联不大的情况下,对塑造国家形象没有明确的裨益。越战题材固然在反思自我、表达迷惘等特殊的社会心理具有重要意义,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但不利于形塑强大的美国形象。⑥相形之下,“二战”题材最为理想,同时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二战”形成的国际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对当下民族国家及国际关系的影响深远,不断重温战争时期盟友关系的历史记忆,能够强化当下美国与西欧的政治亲缘性。无需赘言,“二战”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的一道分水岭。正是在“二战”及战后,美国成为全球正义的代言者,拥有空前绝后的国家自信与国际地位。奥斯卡电影奖项在不同时间段一再选择“二战”题材的战争片,即是一种适时唤醒积极的国家记忆、振奋国民信心的表现,强调从正面的角度传播美国意识形态及其形象,形成阿尔都塞意义上的吁请机制。扩展开来,美国电影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的支持下,在看似娱乐消费的活动中,在艺术形式上吸收艺术电影、先锋电影的叙事策略,从内容的层面上,主动反映存在的社会问题,实现商业属性,并在批判与维护的辩证叙事中,增强了电影的公众媒介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