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经济学中“理性人”的假设已经渗透到了其他各个学科之中,人被视为一切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自利个体。然而,很多研究表明,人并不仅仅是受经济利益推动而做出决策,还有很多非经济利益的因素影响着人的行为,而在这些非经济利益的因素中,信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信任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Fukuyama在其《信任:社会美德与创造经济繁荣》一书中将“信任”定义为“基于共同准则的,对经常性的诚恳合作行为的预期”[1,2]。目前中国社会仍处于低信任水平[3]。Fukuyama也将中国与法国、意大利、韩国等国归为低信任度社会。不仅如此,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严重的信任危机,假冒伪劣、食品安全、官员腐败问题层出不穷,这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阻碍。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着目标不同的各利益主体,因为激励的不同,各利益主体在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时往往损害了集体的最大利益。因此,在供应链系统中,信任显得越发重要。然而在以往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中,大多数研究者往往以经济利益作为参与者决策唯一的激励来研究供应链协调的契约设计、机制设计等[4]。有学者从博弈论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中信任产生的机理,但没有具体考察信任机制在供应链协调中发挥的巨大作用[5]。 考虑到供应链双方机会主义行为和冲突的可能性,买卖双方通常依靠制定完备的合同来减少风险以及促进合作[6]。然而在现实的供应链系统中,很多情况下买卖双方无法事先制定出完备的合同。在现今供应链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预测信息共享也是如此,供应链双方通常只是达成无成本、无约束力、不可证实的口头合同[7,8]。由于零售商距市场较近,能掌握到更准确的需求信息,因此供应商只能依赖于零售商报告的预测信息来决定自己的产量。在现实中,已经发生过很多次因零售商不能真实报告预测信息而引起供应商以及整个供应链系统重大损失的事件。预测信息如此重要,然而供应商和零售商之间却不能就预测信息的真实性达成有约束力的合同,为了减少争端和冲突的产生,似乎只能依赖供应商和零售商在交往中产生的关系式合同[9]了。事实上,尽管一旦预测信息不能真实共享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口头合同的使用却十分广泛,并且在很多情况下是卓有成效的[10]。本文从信任的角度对这一现象提出解释,并将“信任因子”纳入到模型之中,具体考察了供应链中短期关系和长期关系中预测信息共享的博弈模型。 2 基本博弈模型 本节讨论没有包含“信任”因素的基本博弈模型,假设有一个具有一个零售商和一个供应商的供应链系统,供应商依赖于零售商获得其关于需求的预测信息,双方通过口头谈判的形式交流预测信息,并且最终在批发价格合同下完成交易。设市场需求为D,D=μ+ξ+ε,其中μ是一个正常数,表示平均的市场需求,ε表示市场的不确定性,均值为零,ε∈[
,
],ε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记为G(.)和g(.),μ和ε是供应商和零售商都知道的公共信息,ξ是零售商的私人预测信息,ξ∈[
,
],ξ的分布函数和密度函数分别记为F(.)和f(.),供应商不知道ξ确切的值,但是知道其范围和分布。 基本博弈模型中事件发生的序列如下:①零售商观察到预测信息ξ,并将其报告成
给供应商;②供应商在得到零售商报告的预测信息后确定其产量K;③需求D实现,零售商按照需求量订购;④供应商供应min(D,K);⑤零售商以r>0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产品。 供应商的期望利润为:
=wEmin(μ+ξ+ε,K)-cK (1) 零售商的期望利润为:
=(r-w)Emin(μ+ξ+ε,K)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