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工程,涉及13亿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安康。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深化医改工作,2009年4月专门颁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标志着新一轮医改正式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把深化医改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对医改工作作出了新的部署。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医改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到2020年建立起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一、深化医改的主要内容 新一轮医改启动实施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方法,开拓进取,克难奋进,全面完成五项重点改革任务,顺利推动实施“十二五”医改规划,改革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 (一)积极推进全民基本医保制度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保障水平 一是着力扩面提标。扩大基本医保的覆盖面,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人,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同时,逐年提高政府对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的补助标准,从改革前2008年的人均80元,提高到2014年的320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的报销比例,由改革前50%左右分别提高到2014年的75%左右。二是开展大病保险。目前全国有28个省份开展了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工作,试点地区大病患者实际报销比例在基本医保报销比例基础上再提高10~15个百分点,有效减轻了群众的看病负担。三是改革支付方式。各地普遍开展按病种、按人头和总额预付等支付制度改革,不断强化医保对医疗服务的监控作用。四是推行即时结算,推广就医“一卡通”,18个省份城镇基本医保实行了省内异地就医联网结算,部分省份开展了跨省“点对点”联网或委托结算,减少群众“跑腿”、垫资。 (二)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新机制建设 基本药物制度是一项重大制度创新。国家制定基本药物目录,以省为单位集中招标采购并配送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基本药物并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其运行经费给以补助。由于过去基层医疗机构实行的是以药补医,这种以药补医机制使计划经济时期的药品加成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变异,逐步演变成一种逐利机制。这种机制虽然在一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长期运行必然会损害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加重群众的就医负担,腐蚀医务人员队伍,绷紧医患关系,败坏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必须予以破除。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切断了以药补医的利益链条,使多年来以药补医的机制无法运行,引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事、分配、采购、补偿等方面综合改革。一是推进管理体制改革,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定性定位,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政府举办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能是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建立起公益性的管理体制。二是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按服务人口的数量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定编定岗,所有人竞争上岗,合同聘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实行定编定岗不定人,固定的编制流动的人,建立起竞争性的用人机制。三是推进分配制度改革,以服务的数量、质量、效果和群众的满意程度为核心进行绩效考核,实行绩效工资,拉开分配差距,打破大锅饭,建立起激励性的分配机制。四是推进药品招标采购制度改革,以省为单位实行新的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办法,推出了招生产企业、招采合一、量价挂钩、双信封制、集中支付、全程监管的6大创新举措,大幅度降低了虚高的药价,建立起规范性的采购机制。五是推进保障制度改革,明确政府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发展费用由政府负责,运行费用则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予以补助,并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起长效性的补偿机制。截至2011年7月,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2011年12月,综合改革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综合改革,破除了以药补医的机制,避免了回到大锅饭的机制,建立了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运行新机制,结束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2013年国务院督查组的现场随机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7%患者表示在基层看病不贵,89%基层医务人员反映工作积极性得到调动,96%反映工作量比改革前增加。 (三)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2009-2013年,中央投入近940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2011-2013年,中央投资44.29亿元,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运行效率和规范化服务水平。同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基层医务人员整体素质,启动了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学生培养工作,启动了加强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特岗计划。通过改革,基层“软硬件”都得到明显改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健全,基本实现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每个县有达标县医院的目标。 (四)建立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制度,不断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 从2009年开始,按照“补助城乡统一,标准逐步提高,内容不断扩充”的基本要求,国家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中医药健康管理等十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从2009年人均15元提高到2013年的30元。2014年又提高到35元。实施七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贫困白内障患者、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重大疾病进行免费治疗或给予补助,惠及了千家万户。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公立医院改革路子 按照“四个分开”的要求,坚持“上下联动、内增活力、外加推力”的原则,围绕“破除以药补医、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三个方面进行改革试点。在17个国家试点城市、37个省级试点城市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探索实践,积累了有益经验。2012年6月,国家启动实施第一批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18个省份311个县(市)的752所县级公立医院开展以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为关键环节的综合改革试点。中央财政按每个试点县30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2013年国务院医改办对试点县级公立医院进行总结评估,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的意见。 二、推进医改的主要举措 五年多的医改,各地进行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探索,涌现出一大批新亮点、新举措,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做法,是我们持续深化医改的宝贵财富。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在指导思想上,坚持“三个基本” 中央提出了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基本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基本路径。回顾五年改革历程,深化医改中的很多政策设计和改革举措都源于“三个基本”。按照基本理念的要求,把医疗卫生服务分为基本的和非基本的,这为我们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公共产品,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应该主要是政府的职责,非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主要由市场提供,政府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调节。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主要载体,既然是提供公共产品,就应该充分体现公益性,不应该是营利性的。这就要求必须破除公立医疗机构以药补医的逐利机制,增加政府投入,建立起新的体现公益性的运行机制。同时,也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