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媒体和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正经受着剧烈的变革。大众媒体霸权,曾经是一种民族文化支配另外一种民族文化的问题,但它对大众媒体机构中的民族特性不再进行阐释。与此相反,当下势如破竹的跨国媒体却主导着全球各国的观众。这种转变,仍然比较模糊,尤其是那些生产和发行文化的电影和电视机构,仍然与传统好莱坞电影公司一脉相承,例如时代华纳(Time Warner)、索尼影像(Sony Pictures)、福克斯(Fox)、迪斯尼(Disney)及其他公司。然而,这些公司都不再把电影和美国本土观众的关系作为当前优先发展的策略。我对电影这一媒体当下历史的描述,是为了揭示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好莱坞制片厂基本上都不再是美国本土的公司,也不再是民族文化的生产机构。 跨国化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很难界定。但是,通过聚焦于美国电影的融资(使电影的生产、发行和接受得以循环的活动),好莱坞的跨国化历史是可以被独立出来加以审视的。这段历史提出了另一个关于文化重要性在当前全球电影制作中政策讨论的工具。① 观众和制片人的破裂已经达到了加速阶段,且持续了五十年之久。一开始,美国电影是在本土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一种积极寻求跨越本土阶级界限和地区忠诚(regional loyalties)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虽然定价为工薪阶层水平,但美国电影凭借其内容和营销,不断延伸并很快虏获了中产阶级。这是一个由外来移民形成的产业,作为制片人和观众,都在传达着强有力的社会同化者的声音。总体来看,电影要么是被忽视了,要么就是对19世纪分裂美国的地区与阶级冲突的粉饰。电影的交互发行是鼓励制片商去吸引广大的全国观众,而不是更多的本地观众。在最初的十年中,电影产业所衍生的这些模式促使电影制作人把自己打造成美国的艺术家,用以回应美国的国内观众,并夸耀自己的电影比那些表现国外可疑价值的进口电影要好得多。② 当美国电影于八十年前在国际市场上获得巨大成功时,就产生了一个美国与世界其他地区共享其文化的一个隐喻。该隐喻提出了一个国家电影应该为国家观众而创作的范式。但是,好莱坞跨国化的生产方式却表明了这一隐喻的崩溃。跨国化不是被视为一种电影产品的输出,而是被当作电影产业与本土观众之间的一种关系。从传统上来讲,美国电影产业在过渡的国内市场规模上,美国电影观众具有一种被夸大的重要性(对一部主流电影的发行而言,大约是50%到75%的市场占比)。在寻求海外更多的利润之前,美国电影融资和发行的前提都是以首个成功模式为前提。现在,国内观众的首要性正逐渐降低。按人均计算,美国本土观众已不再比全球其他国家的观众重要了。 本文将描述战后经济实践发展所导致的观众变迁。20世纪70年代成为一个关键时期,此时,电影制片人迪诺·德·劳伦蒂斯(Dino DeLaurentiis)联合银行家弗朗斯·阿弗曼(Frans Afmen)开创了美国电影制作的国际化融资方式,将来自世界各地的资金在洛杉矶合并后,投资拍摄面向世界市场的电影作品。这一创举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其作为电影史的一种组织原则,同时它还为全球化范式如何在美国“占优势的”文化中得以确立提供了先例。 跨国化与相互交流 为了评估这段历史的轨迹,我们需要界定一下两个术语:斯特鲁普(Sepstrups)的跨国化和多伊奇(Deutsch)的关于传播的评论。丹麦传媒学者普雷本·斯特鲁普近期建议对一些文化全球化的词汇进行精确定义。③他对媒体帝国主义的重新研究显示了区分“国际化传播”和“跨国化”这两个概念的必要性。国际化传播是指信息跨越国界的传播,同时也标志了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的边界。跨国化是指因信息的生产、供给和消费的国际化传播的影响而产生的首要结果。这一首要结果又相应地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生产与再生产带来了第二层次的影响。跨国化审视了美国大众媒体的贸易出口顺差对各种机构发展的促进或破坏。对第一层次影响的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好莱坞的国际贸易主导地位和它自身对其他国家电影制作中心的毁灭。对第二层次影响的不同意见则是在大多程度上,关注一个其他国家的观众会因为越来越多地受到美国大众媒体的影响而接受美国的价值标准。 虽然这些层次有所融合,但是区分不同层次间的差别仍然显得非常必要。通过这些区别可以看到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还并不十分明确或是直观。例如,一些作家认为,尽管美国电影具备出口贸易优势,但是观众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重新阐释美国电影,并会抵制美国输出的价值标准。④⑤另一种情况是,一个国家的媒体行业得以健康发展并不意味着其价值观的广泛传播。巴西的肥皂剧和大多数美国电视节目一样获得了全球市场的成功。然而,就像奥马尔·苏克·奥利维拉(Omar Souki Oliveira)抱怨的那样,这并不意味着那些肥皂剧都是在满足观众对巴西文化的需求,或是在输出巴西的价值观。这些肥皂剧的故事大多发生在虚拟出来的发达富裕的优越环境中,主演的外形特征也看起来类似于欧洲模特一样完美迷人。尽管这些节目在巴西本土观众中颇为流行,但其实它们却是在破坏其自身民族文化的自主性。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