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改革任务。三中全会之前,财政改革目标主要强调的是完善公共财政体制,①其中的关键词是“公共财政”。理论界对“公共财政”已有不少系统的概述,例如张馨(1999)、高培勇(2008)等。财政制度的现代化也不时引起学界的关注,例如崔潮(2012)对中国财政现代化作了全景式的研究。但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现代财政制度”的提法较为少见,魏杰和于同申主编的《现代财政制度通论》算是一个特例,该书基本上在与“公共财政”基本相同的意义上使用“现代财政制度”,而没有对“现代财政制度”作更深入的讨论。②不同于1998年以来所强调的“公共财政”,现代财政制度的内涵更加丰富。为什么要强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只有深入了解“现代财政制度”,财税改革的目标任务才会更加明确,改革的进程才可能真正加快。本文拟在回答以上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概括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特征。 一、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探索 现代财政制度是对传统财政制度的继承和发展。③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传统财政制度有着内在的冲突。④市场、资本与政府之间因为收入与支出之间的矛盾越发冲突,亟待构建一套能够约束政府收支行为的新型财政制度。现代政府预算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起来的。⑤现代国家的不同历程,决定了现代财政制度既可能是原生的,也可能是移植的。⑥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国际间交往的增加,各国相互影响的加深,现代财政制度自身也在不断地演变之中,并越发凸显国家治理⑦理念。 从具体形式上看,现代财政制度在保证基本理念不变的同时,也会因时因势而变。现代财政制度体现民主财政和法治化财政理念,是一套由专门部门主导,多部门制衡,与国家现代化建设目标一致的财政制度。其具体内容是一整套既符合现代社会特点,又能适应未来复杂性与不确定性的动态治理要求的专门财政治理技术。中国现代财政制度不同于西方式的公共财政⑧制度。其建立在借鉴发达国家政府收支活动治理经验的同时,还应适应国家财富管理的需要。大量盈利性国有企业、国有土地、国有资源的存在,要求有对应的财政制度,以履行国家财富管理的职责。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重视建立适合国情的现代财政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等多个领域作了积极的探索。改革开放以来,财政的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1994年及之后的财税体制改革,更是形成了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适应的公共财政框架。但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步伐的加快,现行财政制度或因改革不到位,或因执行问题,尚不能适应改革深化的需要,特别是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的定位要求差距深远。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之一。 二、现代财政制度建立的原则 (一)放眼世界与立足国情相结合 发达国家的现代财政制度建设经验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要从中汲取经验。现代财政制度建设中的不同经验教训表明,制度须适应国情,才有自生能力。中国有国有企业,西方国家也有,但中国所拥有的大量盈利性国有经济,是西方国家所没有的。大量国有资源和国有土地,也是西方国家所不能比拟的。总之,国家财富管理的繁重任务,要求中国现代财政制度建设需要拿出切实的办法来。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必须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是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提出现代财政制度建立这一命题的。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必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转型历经三十余载,仍未完成,尚处关键时刻,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正处于重要的关节点上,必须有包括一系列能够为转型提供公共服务保障的具体财政制度安排。 (二)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可以夯实国家治理的基础,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有利于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财政制度与国家治理能力相辅相成。不同的财政制度,体现不同的国家治理能力。例如,税收征管的现代化程度与税收制度设计有关。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发达国家都建立起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是经济、政治、社会各种问题的结合点。发达国家的财政制度建设,促进了市场繁荣、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中国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同样要致力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等多方面的国家治理工作。 (三)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必须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目标的实现。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人们对与社会公平正义的理解可能不同,所接受的社会公平观往往也存在差异。现代财政制度的建立需要首先确定一个社会所能接受的公平观,并按照统一的公平观设计相应的制度。 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为0.473,⑨收入差距不小,亟待缩小。为此,需要分析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的各方面原因。从现实来看,人民并非不能接受一定的收入差距。在某种程度上,人民甚至能够接受较高的收入差距。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要个人所得到的高收入凭借的是各自的能力,是在公平竞争环境下获得的,即使是较高的收入水平,人民往往也能接受。基于此,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当前的重点应放在人民基本生活的保障上,并努力给社会成员创造平等机会。这样的公平观,易为社会各界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