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经历10多年的发展,合作模式不断创新,合作领域逐渐拓展,但由于校企合作在体制机制上的松散和校企双方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异,使得校企合作尚存在诸多问题。追根溯源,导致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没有突破“学校本位”或“企业本位”价值取向的局限,没有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双方的价值和利益诉求,更没有从长远发展的视角审视当前校企合作的价值与意义。重新定位校企合作的价值取向,在尊重双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建立新型校企合作关系,是当前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应然路径。 一、校企合作主体的利益博弈与融合 为推动高职教育的发展,政府、学界和职业院校都要求企业积极与高职院校合作培养技能人才。然而,多数企业对此并不是很认可,高职院校索求式的合作要求大多数都会遇上企业的冷面孔。究其原因,需要分析清楚校企合作的价值关系。价值反映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主客体关系,它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其中既包括客体存在的有用性,也包括主体的需求和期待。在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中,“需要”是最根本的动因,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事物即是有价值的[1]。校企合作是一种双价值主体的社会活动,它既要能满足高职院校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企业的需要。如果仅能满足学校的需要,对企业来说是没有价值的。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其最大的价值追求;而对于企业来说,投入产出比是衡量其发展的主要指标,获取更好的经济利益是企业主要的价值追求。因此,由于合作主体的目标差异,产生了“学校本位”与“企业本位”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二者不可避免地存在价值冲突。在“学校本位”的校企合作中,企业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大多数企业存在支出多、回报少、责任重且风险大的客观现实,70%的企业认为这是阻碍校企合作的最大障碍[2]。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企业通常以“企业本位”应对“学校本位”,利用学校和政府的办学资源服务企业发展,而在技能人才培养上处于被动的配合状态,没有充分发挥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上的优势。这两种带有某种程度机会主义倾向的价值取向往往会导致校企合作难以持续。 当然,价值关系有现实价值与潜在价值、即时价值与长远价值的层次类型之分。事实上,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不但在现实价值和即时价值上有着诸多交集,还在潜在价值和长远价值上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基础[3]。如从当前经济社会背景来看,双方有着共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契合彼此发展的经济利益,共同争取政府支持开展产学研合作的政策利益,携手促进教育与经济共荣、校企和谐共生的社会利益,协同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问题的人才利益以及学校与企业互动互补的文化利益等。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在合作的过程中,经过交流与磨合,逐步认识到彼此之间的共同利益,以及“合力发展”对提升学校办学内涵和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关系由浅层到深层,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合作模式也不断得到创新,进而形成进一步扩大双方利益交集的良性循环。共建实体模式是校企合作最高级、最紧密的形式,也是最有成效、最为成熟和最终希望建立的合作方式[4],校企利益共同体就是在这种形势下探索形成的基于共同利益基础的校企合作实体模式。 二、校企利益共同体的价值取向 校企利益共同体是有共同或相互认同的价值观念、共同目标的高职院校和企业,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由学校或学校的一个优势专业或专业群与区域内相关行业领域内产业链长、成长性好的企业集团或多家企业共同建立的联合实体[3]。在价值取向上,校企利益共同体坚持“双主体”理念,通过强化组织结构和制度体系的顶层设计、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和运行模式,努力把企业运营与学校办学诸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建立校企高度融合的和谐生态。 1.满足合作主体的利益诉求。开展校企合作首先要明确合作对高职院校有什么好处,对企业又有什么好处,有哪些利益共同点。在校企利益共同体中,企业可预期的最主要利益是获得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高质量的技术服务,高职院校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有效整合一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所需要的企业资源,校企双方在资源上能够取长补短,在利益上能够共赢共享。校企利益共同体一方面遵循职业教育的发展之道:根植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土壤,充分利用企业的人、财、物、信息、空间等资源培养高技能人才,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教师专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遵循企业的发展之道——抓住了人才和技术这两个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服务于企业的发展。因此,校企利益共同体在价值取向上超越了传统的“学校本位”或“企业本位”,是以校企双方利益为基础的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结合体,将自利和他利结合起来,坚守相互尊重权益、互利互惠的底线。 2.建立校企融合的和谐生态。职业教育脱胎于行业企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从行业企业中独立出来,但它们之间的渊源关系却难以割断。德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正是延续了校企本真关系的做法,契合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从而使职业教育和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以专业(群)与产业(群)的对接为基础,促使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相互融合,它是在还原二者本质关系基础上的职业教育模式的再创新,也是为了让企业、行业、学校回归到应有的合作中,使“校企合作”这一职业教育中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的有效渠道做实、做深[5]。一方面,校企利益共同体以专业为校企联结的纽带,校企双方从产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市场需求来共同确立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通过校企协同和动态调整形成专业建设的和谐生态;另一方面,双方的设备设施、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从学校和企业汇合到这个合作实体,它们的身份、功能、结构、流转通道等通过机制的创新而转变,校企合作因此从资源分享到共有、从组织分离到包容、从利益纷争到共赢,构建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发展的和谐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