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4)02-0039-06 少数民族影像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扬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八廓南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三节草》,还是新世纪以来众多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图雅的婚事》《花腰新娘》《赛德克·巴莱》等,都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少数民族真实的生活画卷。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民风民俗、传统礼仪、饮食习惯、服饰文化融合在少数民族影像中,并得以传承发扬。但是在少数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由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不同民族在历史、习俗、语言、行为、信仰、审美观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少数民族影像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着文化被误读,并难以被其他民族受众完全接受和认同,致使影像产品价值被贬低的“文化折扣”现象。正视“文化折扣”现象的存在,并采取措施合理规避它,是少数民族影像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和而不同:跨文化传播视野下的我国少数民族影像创作 我国是多民族聚居国家,不同民族之间或来自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时都存在跨文化传播现象。跨文化传播(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在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或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流活动。[1](P20)它实际上是一种沟通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共存关系的文化交往活动,或者说是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跨文化、跨区域的一个“延伸”过程。[2](P35)跨文化传播有多种形式,如国际间传播、文化间传播、种族间传播以及少数族裔间传播和逆向传播等。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中,较多地将视点聚焦于国际性跨文化传播维度,而对我国各民族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甚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关注缺失。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理应隶属于跨文化传播范畴,在国家和谐统一、民族融合团结的大环境下,对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理论疆域,同时,“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一话语在中国影像传播市场渗透着愈发深沉的“民族元素”信仰,这在少数民族影像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显著。 (一)独奏铿锵:少数民族影像的存在价值 少数民族影像是指以少数民族的人、事、物为题材创作的富含少数民族文化特色和少数民族文化符号的故事片、纪录片和专题片等视频影像作品,它要能体现少数民族的文化精髓和民族心理,并以此区别于其他民族。少数民族的居住环境、家族关系、民风民俗、服饰衣着、情感表达、人际交往和精神品格等饱含着其民族成长的历史和深层文化积淀,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民族文化符号。如2012年在国内上映的民族史诗电影《赛德克·巴莱》是一部以中国台湾原住少数民族赛德克族为原型的作品,作品以“雾社事件”为背景,讲述了赛德克族人反抗日本侵略的故事。影片全方位地展示了赛德克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完成了族群的自我表达,并获得了民族认同,是近年来比较成功的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我国的少数民族影像创作可追溯至20世纪20年代,近百年的积淀使少数民族影像有了长足发展。少数民族影像作为我国影视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其自身的独特价值。 1.少数民族影像有利于记录传承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影像的存在与发展,不仅构筑了我国影视产业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线,而且也充分彰显了由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兼容并蓄。在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主流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少数民族文化面临危机,一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语言、服饰和艺术形式失传甚至消失,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民族建筑亟待抢救和保护,一些独特的少数民族习俗和礼仪正逐渐被废弃……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消失与重构的风险,在这种文化危机下,以影像的形式记录或再现少数民族的人和事,对于民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传承起着重要作用。彝族影片《花腰新娘》在讲述少数民族爱情故事的同时,向我们展示了彝族的“归家”婚俗、舞龙比赛、歌舞和特色服饰;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向我们呈现了鄂伦春族的游牧生活习俗和山神图腾文化,在响应政府号召定居之后,宿仙人柱、做橡树筏、蹲盐场捕鱼、膜拜山神等真实的游牧场景只能通过影像才能看到。 2.少数民族影像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 影像是全世界的共同语言,影像因其直观与形象,能够轻松突破语言文字的传播障碍,成为少数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受众可以听不懂少数民族的语言,看不懂少数民族的文字,不了解少数民族的民俗,不熟悉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但是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观众面前时,一幅幅少数民族独特的生活画卷扑面而来,他们很难不被少数民族独特的差异性文化所吸引、被打动。纪录片《藏北人家》通过影像向我们展示了藏北一个普通牧民家庭一天的生活,直观再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也引发观众对神秘西藏的无限向往;电影《赛德克·巴莱》的热映引发了台湾受众对台湾原住文化和历史的热爱与探索。影像不仅仅可以记载记录,更能带给受众深层次的审美体验。 (二)合奏齐鸣:少数民族影像创作的繁荣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文化是社会群体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并历经世代传承的文明成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从蒙古族的摔跤到傣族的舞蹈,从藏族天葬到侗族大歌,从摩梭人的走婚习俗到彝族的归家婚俗……它们的形式和内容千差万别,却共同传递着本民族的古老文化。文化指代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印记,它将一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显示出民族的稳定性、延续性和生命力。费孝通先生曾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命题,将我国56个民族作为一个复合民族共同体来考量,可见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多民族文化的传承息息相关。作为我国影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影像历经几十年发展,在为我们贡献了不胜枚举的优秀作品的同时,也为我们展现了少数民族文化的鲜明特色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差异,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差异使我们避免了文化同质化与被复制化,从而保持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和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