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6552(2014)02-0067-06 1963年出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程季华主编)①,是中国电影史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自该书出版以来,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语境中,人们围绕《发展史》展开的讨论各不相同。新时期以来,随着政治气候回暖,围绕《发展史》展开的讨论逐渐从政治批判回归到学术批评与讨论。 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学界重新肯定了《发展史》在中国电影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伴随着电影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建立和电影研究队伍的建立和发展②,《发展史》在很长一个时期是中外研究学者了解中国电影历史发展脉络的必读书。不过,随着中国电影研究学术队伍的不断壮大、成熟和研究方向的日益细密,后辈学人开始不再满足于《发展史》对于中国电影发展历程的梳理和概括,质疑《发展史》中所确立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模式,并就《发展史》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提出各自的观点。这一阶段,电影学者站在学术的立场和使用严谨的学科话语,就《发展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展开研究。学术批评是这一阶段《发展史》讨论的主要特征。 学术辩论并不是一般的争吵或“文革”时期的政治批判,而是提供对于中国电影史更为多元的阐释空间,从中帮助人们更准确、更全面、更细致地进入和把握中国电影史。从整体上来看,学者们大致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发展史》的讨论: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西方理论思潮被轮番翻译和介绍到中国,电影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一些学者从质疑《发展史》的革命史观入手,重新评价《发展史》中的某些电影事件和某些影片,进而提出各自对于构建和重写中国电影史的设想。第二,另外一些学者从电影史料的挖掘和辨析入手,对《发展史》中的一些电影史实进行历史考证,试图在史料考辨的基础上修正《发展史》中的某些存在争议的历史判断和电影史实。第三,2005年前后出现了一批《发展史》的撰写者和亲历者的回忆性文章,这些具有“口述历史”性质的回忆性文章对后人了解《发展史》的成书及历史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发展史》的电影史观及其相关问题 (一)亟待被超越——《发展史》的革命史观 2005年,适逢中国电影百年之际,电影学术界提出了“重写电影史”的主张,一批中国电影史的研究论著相继出版,一时间,中国电影史成为电影学研究中的“显学”。作为中国电影史研究“经典范式”的《发展史》自然得到了各方的重视。这其中,《发展史》中所呈现出的电影史观是学者们在研究《发展史》和继续深入研究中国电影史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核心话题之一。陈山的《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③、郦苏元的《关于中国电影史写作走向的思考》④、李道新的《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⑤和《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⑥等都是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发展史》是一部特殊历史时期产生的、带有极强意识形态属性的官方电影史著。《电影史学的建构:对〈中国电影发展史〉文本的史学研究》一文既充分肯定《发展史》在规范中国电影史研究以及对电影学学科建立等方面所作出的学术价值,同时也认为对于《发展史》的评价和研究必须建立在对于“当时具体的政治生态所提供的可能性”和“学者们在学术上所力图做出的突破和努力”[1]上面,在这个层面上,该文认为“这是一部带有官方色彩的电影史,它所体现的是‘十七年’电影界核心领导层的电影史观。”[1](102)《关于中国电影史写作走向的思考》一文也认为“《中国电影发展史》,也基本是一部电影艺术史,而且力求将其置于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之中,只是它的解释和判断过于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2]与相对温和地批评不同,《中国电影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前景》对《发展史》中革命史观的批评十分严厉。不论是文中的“由于历史观及相应的电影史观的巨大嬗变,《中国电影发展史》已经失去了继续发挥其电影史学价值的基本依据”,还是“《中国电影发展史》在电影观上的偏颇,亟待被超越”[3],都彰显了作者对于《发展史》的态度。当然,这种态度并非试图全盘否定,而是试图以一种彻底否定的学术姿态,为更为多元的中国电影史研究赢得话语可能和写作空间。在这个批评和否定的过程中,该文作者认为对《发展史》的革命史观的批评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在其随后的《史学范式的转换与中国电影史研究》一文中,他再次强调“中国电影的历史叙述仍旧没有摆脱《中国电影发展史》预先设定的‘革命史’框架,也没有就已有的文献进行重新阐释,更没有在档案、报刊与方志等领域充分有效地发掘新的史料。”[4]在作者眼中,“革命史”框架依然是《发展史》之所以没有被超越的主要原因之一。 不难看出,新时期以来大多学者是站在更为宏阔的历史维度,认为《发展史》中的革命史观是一种特定历史阶段的意识形态高度强化后的学术产物,是中国电影历史书写的历史必然。今天,《发展史》所树立的“革命史”观依然影响并制约着当前的中国电影史研究。尽管电影史观念的陈旧是导致电影史研究滞后的原因,但是我们应该以一种历史的眼观去剖析它,而非彻底否定它。因此,众多电影史家在质疑《发展史》史观的过程中,不断尝试用全新的电影史观念介入中国电影史写作。 (二)史观变迁与电影事件再评价 新时期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的思想解放大潮和西方各种理论思潮被陆续介绍到国内,全新的西方电影史学理论进入学者的视线,学者们尝试着用不同的历史观念观照中国电影史,反思《发展史》对于中国电影史中的“鸳鸯蝴蝶派”电影的评价、左翼电影的认识、“软性电影”论争等诸多电影事件的定性和评判的合理性。限于篇幅,本文仅就对“鸳鸯蝴蝶派”电影的评价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