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4)03-0050-11 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4.03.005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自陈冲率先走出国门始,中国电影明星的国际化进程阶段性地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其背后,则折射出中国电影的历史进程及其在新的世界电影格局中的位置,也折射出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电影及电影人急切地试图与世界对话的愿望。 走向彼岸: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明星出国潮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内地迎来了“文革”后第一波出国热潮,主要以留学为主,“在1978年—1992年短短的15年中,我国的出国留学人员就达16万人之多。比1872年—1976年这100余年间留学人员的总和还多1万人左右”。①全国性的出国热潮席卷了各个行业,其中也包括电影业。80年代以来走出国门的演员以女性居多,包括陈冲、张瑜、邬君梅、罗燕、陈烨、丛珊、王姬、殷亭如、娜仁花、白灵、宋佳、斯琴高娃、沈丹萍、盖克、龚雪、吴玉芳、姜黎黎、麦文燕、李凤绪、杨海莲、张伟欣等。陈冲是80年代最早出国的内地演员,于1981年前往美国,在加州州立北岭大学攻读电影制作专业;1985年,张瑜在美国南加州加利福尼亚北岭大学学习电影;主演《都市里的村庄》(滕文骥导演,1982年)的殷亭如于1985前往纽约州立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电影专业学习,继而又在俄亥俄大学读硕士;娜仁花也于1985年前往英国伯明翰大学学习电影表演;1986年,罗燕前往美国波士顿大学学习戏剧与电影专业;1987年,邬君梅在夏威夷太平洋大学学习两年旅游管理后,转到洛杉矶学电影专业;王姬于1987年前往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就读;丛珊在1987年进入法国高等戏剧学院学习;成名于《火烧圆明园》(李翰祥导演,1983年)、《垂帘听政》(李翰祥导演,1983年)的陈烨也在80年代前往美国学习;白灵在1991年前往美国纽约大学电影系交流,继而在美国发展事业;宋佳在1993年前往美国耶鲁大学编导系就读。②也有一些女明星选择了跨国婚姻,斯琴高娃于1986年与瑞士华裔音乐家结婚,定居瑞士;主演《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其、李亚林导演,1981年)而成名的沈丹萍,与德国人联姻;成名于《高山下的花环》(谢晋导演,1984年)的盖克与美籍华人结婚。③此外,龚雪与在美国读书的北京大学化学系博士结婚,1986年在美国定居;在《人生》(吴天明导演,1984年)中扮演巧珍的吴玉芳先去马来西亚,后移居新加坡;以《红牡丹》(薛彦东、张圆导演,1980年)为代表作的姜黎黎嫁给长影演员汪宝生后,举家迁往美国。④ 这些以求学或婚姻等为缘由而出国的女演员中,有相当一部分在表演领域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获得电影表演奖项的肯定,是那个时代中国电影表演领域的中坚力量,也是那个时代的电影明星。陈冲凭借《小花》(张铮导演,1979年)获得了第3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和南斯拉夫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张瑜凭借《庐山恋》(黄祖模导演,1980年)和《巴山夜雨》(吴永刚、吴贻弓导演,1980年)获得第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第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是国内第一位金鸡、百花双冠影后;斯琴高娃凭借《骆驼祥子》(凌子风导演,1982年)获得了第6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第3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姜黎黎凭借《赤橙黄绿青蓝紫》(姜树森导演,1982年)获得了第6届百花奖最佳女配角奖;龚雪凭借《大桥下面》(白沉导演,1984年)获得了第7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和第4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吴玉芳凭借《人生》(吴天明导演,1984年)获得了第8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宋佳凭借《庭院深深》(史蜀君导演,1989年)和《落山风》(白沉导演,1990年)蝉联第13届、第14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其他还有娜仁花凭借《湘女潇潇》(谢飞、乌兰导演,1986年)获得了第7届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盖克、林芳兵分别凭借《高山下的花环》、《一个生者对死者的访问》(黄健中导演,1987年)获得了第8届、第10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提名。 这些女演员除了为电影奖项所肯定的演技之外,在大众中亦具相当的知名度。自然,作为那个时代的电影明星,由于时代以及特定电影格局所限,其影响力并不怎么与经济挂钩。作为20世纪80年代发行量最大的电影杂志《大众电影》,在1979年到1989年这10年间,这些出国的女明星登上封面或封底的次数分别为:龚雪封面4次,封底1次;张瑜封面4次;斯琴高娃封面4次;陈冲封面3次,封底1次;沈丹萍封面3次;丛珊封面2次,封底2次;殷亭如封面2次,封底1次;娜仁花、吴玉芳封面各2次;姜黎黎封面1次,封底2次;白灵、宋佳、王姬、麦文燕、李凤绪封面各1次;杨海莲、张伟欣、陈烨封底各1次。⑤这些数字从一个侧面显现了这些演员在当年的影响力。 女演员出国的原因多样,不可一概而论。张瑜是为了“使自己在艺术观及表演能力上更上一层楼”;[1]18《青春祭》(张暖忻导演,1985年)中李纯的扮演者李凤绪“出国是为了更好地工作,是为了接触表演上的东西”;[2]陈冲是受家族文化熏陶“对美国文化有一种好奇”。[3]22但无论其原因如何,她们出国之后都面临着从明星到普通人的身份转换。陈冲因为主演了《青春》(谢晋导演,1977年)等影片成为明星之后,其参加高考时被特意安排在教室里唯一有风扇的地方,考试结束后考官还向其索要签名,而当她去美国后却由于经济拮据,只能到餐厅做领位(比端盘子的级别更低),而餐厅老板常常指着陈冲称“这是大陆最最红的明星”来招揽生意,使其无地自容。[4]这种身份地位的落差几乎成为每一个去往国外的女明星都需要面临的问题。陈烨在美国的生活费用靠教华语和当游泳教练维持,罗燕、杨海莲则是靠打工维系。[5]邬君梅“曾经去一户人家给人看孩子,还曾经去一个公司担任推销员,推销吸尘器”。[6]11张瑜的生活开销“靠给私人做秘书,给华人小孩当家教,还给人家打扫卫生来解决”。[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