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06-0054-05 一、前言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是中职生必备的重要能力之一。 社会适应能力(social adjustment)是指“个体接受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关系”的稳定的个性特征。[1]社会适应能力好的学生,无论进入什么样的环境,都能较快地适应,自如应付。反之则相反。有研究表明,目前社会适应困难的中职生占86.3%,即大部分的中职生都有适应困难的问题。[2]其中包括对学校生活、学校制度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学习困难等。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适应的核心是人格适应。[3]人格对青少年的社会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不良起着显著的预测作用。[4]原献学(2006)认为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倾、精神质、神经质等维度关系显著,[5]性格越外向、情绪越稳定的人社会适应能力越好。 学者们对社会适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中还发现,社会适应与自我价值感有紧密的联系。如王洋在其硕士论文中得出自我价值感与社会适应性呈正相关,[6]她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自我价值感的来源。 自我价值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自我对社会主体(包括群体和他人)以及对作为主体的自我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其核心是自我价值判断与体验。它是一个人人格的灵魂,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具有一种弥散性的影响。[7] 有学者认为持久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较稳定的人格倾向,[8]其与人格特质存在紧密的联系。如研究者周帆发现自尊与“大五人格”中的情绪稳定性呈高度正相关,与外向性和责任感呈中度正相关;[9]而陈莹等在对大学生自我价值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中也有相似的结论。[10] 从前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青少年的人格特质和自我价值感与其社会适应三者间关系密切。但目前尚无关于这三个变量在中职生群体中相互关系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在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与人格特质、自我价值感的关系,分析中职生的自我价值感是否能作为中介变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人格特质对社会适应能力作用的发挥,以期为同行在日后开展相关领域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以三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为对象,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从2065名学生中抽取400人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358份。研究对象中男生136人,女生222人;一年级学生242人,二年级学生116人;平均年龄为17岁。 2.研究工具 (1)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系北京师范大学郑日昌教授编制,共有20个项目,采用正反向计分的方式。[11]测试结果得分在35-40分之间说明被试社会适应能力很强,得分在29-34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良好,得分在17-28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一般,得分在6-16分之间说明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得分在5分以下说明社会适应能力很差。 (2)艾森克个性问卷。本研究采用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系1992年龚耀先修订。EPQ量表有88个项目,由P(Psychoticism精神质)、E(Extraversion内外向)、N(Neuroticism神经质)、L(Lie掩饰性)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个体的内外向、神经质或情绪的稳定性、精神质三个维度。[12]修订后的艾森克问卷所含项目与原问卷项目符合率达87.5%-97.8%。EPQ是目前我国最常用的人格测查问卷之一。 (3)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采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量表分总体自我价值感、一般自我价值感和特殊自我价值感三个分量表。[8]其中特殊和一般自我价值感分成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两个分量表,特殊自我价值感的社会和个人两个分量表中又包含人际、心理、道德、生理和家庭等五个方面的自我价值感。量表由56个题项构成。 量表各题项的区分度良好,在信度检验上,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8332,分半信度为0.7925,重测信度为0.8852。各分量表的同质性信度在0.4556-0.8201之间,分半信度在0.4272-0.7879之间,重测信度在0.6012-0.8488之间;同时,该量表还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 3.研究程序 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和统一的指导语,测试前由主试介绍测试目的和填表方法,然后发放问卷。三份量表整合在同一份问卷中,由被试统一填写,独立完成,当场收回。所有测量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 1.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 采用《社会适应能力诊断量表》测查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状况,测试结果显示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和很差的学生占了83.8%,表明目前中职生社会适应能力普遍较差(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