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C71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290(2013)0018-0068-04 一、一个机遇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幸福感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对生活和境遇满意度高的情感表达,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有着丰富的触发和提升途径。而职业活动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大约占去了人生1/3时间,职业幸福感也就毫无疑问地成为了幸福感的重要成分。从业者的职业幸福感可具体解释为:在其职业生涯中,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进而实现了自我价值,并且得到外在和自我双重的良好评价,而产生的一种持续快乐的心理感受和精神状态。如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所言:“职业是唯一能够将个人的不同能力和他的社会服务平衡起来的事情,发现适合做什么并争取机会去做是幸福的关键。”职业教育,授予人们进入某一职业领域所需具备的知识、技术和能力,帮助人们开启职业生涯,服务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是获得职业幸福感的一个有效的准备途径。同时,职业幸福感也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基础和追求的目标。 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自2002年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以来,职业教育的规模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2013年2月27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组织,职业教育科研院所、职业学校、行业组织和新闻媒体的专家、学者和一线工作者共同编写的《2012中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发展与就业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北京发布。《报告》以第三方的视角聚焦中职生的学习与就业,以翔实的数据、丰富的案例展示了中职生发展、就业、社会贡献方面的现实,分析结论引人深思。 从《报告》可以看出,中职教育在教书育人、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为个人展开职业生涯、获得职业幸福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首先,是为中职生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就经济状况而言,绝大多数中职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经济困难家庭,其中农村户籍中职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82%,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近70%。普惠性资助体系为他们的求学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持,有效避免了由于贫困造成的辍学、失学问题,帮助他们实现了求学梦想。据《报告》统计,仅2011年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免学费资金79亿元,覆盖了395万名中职生。其次,使中职生能习得一技之长。就个人素质而言,绝大多数中职生都是未通过普通中等教育筛选的考试失利者,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方法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和优化。同时,中职学校原有的基础建设落后,教学模式陈旧更加大了教学难度,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近年来,随着中职学校基础能力建设的加强和教学改革的推进,使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普遍能习得一技之长,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此外,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桥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工作机会。总之,中职教育的发展保障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提供了学习机会,为他们职业生涯的发展、职业幸福感的获得提供了机遇。 二、两个挑战 职业幸福感作为人的一种主观的,基于职业生活的情感体验,与主观幸福感(SWB)的特点具有一致性,主要包括:①主观性,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这也是职业幸福感高低的判断依据。技能的习得和工作机会的获得只是职业幸福感生成的必要条件,对职业幸福感的真实评价还需要在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过程中去判断。中职生职业生涯起始阶段的两对矛盾:高就业率与低满意率、高贡献率与低认可率,对其职业幸福感的产生提出了挑战。 1.高就业率与低满意率 事物的发展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质”和“量”。发展不单纯等于数量的增加,“质”“量”兼顾才是发展。中职生的职业生涯发展状况和职业幸福感高低也要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进行解读。“2007—2011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报告》中的这个数字,让人不禁眼前一亮、过目难忘。相比中职教育曾有的风雨飘摇,毕业生鲜有单位问津的局面,它足以反映出中职生在就业数量上取得的重大突破。同时,就业质量的高低,尤其是中职生,作为从业的主体,他们对就业的满意率如何是判断其职业幸福感的另一个更为重要的依据。 事实上,中职生就业率与满意率之间的反差已经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职业幸福感提升。首先,就业推荐过程不严。尽管随着职业教育发展和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中职生就业率一路攀升、人职匹配的程度日益提高,但在学校就业推荐的实际过程中,为了提高就业率,不规范操作、弄虚作假,或将学生进行一次性倾销,以及学生为签一纸合约而盲目就业的情况并不少见,这就造成了中职毕业生对首次就业单位的忠诚度偏低。其次,就业稳定性不高。有调查显示,当被问到“您期望在目前工作单位的服务年限”时,有超过90%的中职毕业生回答“最多一年”。从就业结果来看,一些学生到岗后,发现现实与自己对职业的想象相去甚远,往往会离职、跳槽、甚至脱离本专业转行进入其他领域。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近三年的一项调研表明,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的占55%。再次,统计数据代表性不强。目前各项统计所采集的数据均为“初次就业率”,2010年以来增加的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监控也仅是抽样调查,覆盖面不广。因此,对于学生就业后的适应程度、转岗率、离岗率跟踪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澳大利亚等,职业教育学生就业率高于普通教育已成为常态,就业稳定性和满意率也保持着较高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