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060(2012)10-0094-05 一、问题的提出 班杜拉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自我效能感”概念,旨在深入揭示自我认知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对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的感受[1]。与自尊、自信等具有特质倾向的概念不同,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具体的,由个体所处情境、所执行任务决定。因此,他根据自我效能感的具体性水平将其分为一般自我效能感、领域自我效能感和具体任务自我效能感[2]。一般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应付生活中多种领域问题的自信心水平;职业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效能感在职业领域的具体表现,包括职业内容、职业行为过程两方面。根据Crites(1978)的职业成熟度理论,可将职业行为过程具体分为五个维度,即自我评价、信息搜集、目标筛选、职业规划和问题解决[3]。 以往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多以大学生和研究生为对象,少数学者对中职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进行过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招生人数日益增多,中职学生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其就业问题也备受关注。然而,学业上屡次受挫的经历,导致他们对未来的学习乃至就业充满困惑,加之年龄尚小、情绪易受波动、心理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等现实问题,都迫切要求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自我效能感状况有明确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昆明市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整体情况、个体差异及影响因素,以期促使中职学生通过准确的自我评价、全面的信息收集、合理的目标筛选、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效的问题解决实现从“低成就者”到“高择业者”的转变。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前期试测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法,根据学校级别、年级、性别等分层标准随机选取600名昆明市中职学校学生作为正式施测对象。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共计553份,有效率为92.2%。 (二)调查工具 采用根据彭永新、龙立荣、龙燕梅2003年修订的中文版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CDMSE)及其简式(CDMSE-SF)[4],并结合国际上广泛使用的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5]修订的“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问卷调查”,包括基本信息、一般自我效能感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三个部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信度为0.788,与该量表在多国测定的信度(0.75~0.91)基本一致。其汇聚效度和区分效度已为广泛研究结果证实[6]。职业自我效能感量表经修订后用于中职学生信度良好(r=0.929),有较强的辨别效度,符合心理测量学要求。 (三)调查方式 严格遵循心理测试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使用统一指导语,当场回收。测试无时间限制,大致完成时间为15分钟。 (四)数据处理与统计 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 (一)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总体水平 由表1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每题平均分(2.513)略高于我国高中生常模(其中男生常模为2.5,女生常模为2.39)[7];由表2可知,各因子中每题平均分均在3分以上,略高于五点量表的中间值。但从二者极端值和标准差相差较大可知,尽管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得分略高于常模和均值,但存在较大个体差异。
(二)中职学生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关系 通过两项总分的皮尔逊相关可知,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显著相关(r=0.568,p<0.01);同时表3结果表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各因子也显著相关(p<0.01)。
(三)中职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个体差异 1.性别差异 由表4可知,中职学生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p<0.01),男生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更高。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总分及各因子分差异均不显著。
2.年级差异 无论是一般自我效能感(F(2,550)=7.911,p<0.001),还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F(2,550)=7.198,p<0.01),在三个年级间均存在显著差异。比较各因子的年级差异还可知(见表5),除目标筛选差异不显著外(p>0.05),问题解决差异显著(p<0.05),其余因子差异非常显著(p<0.01),均为高三最高,高一次之,高二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