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里程碑。透过两万多字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可以看出句句是改革、字字有力度。下面,侧重从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谈谈学习领会《决定》的一些体会。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决定》第一次系统提出实行“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的是渐进式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当时主要是农村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后开始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整体改革;十五届三中全会和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和推进农村改革;十八大提出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则进一步提出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制度“六位一体”的全面改革。这次改革的特点:一是“全面”,不是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二是强调“配套”,如果各领域改革不配套,各方面改革措施相互牵扯,全面深化改革就很难推进下去。因此,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结果,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开关”。从这个意义上说,《决定》是对35年改革历程的全面总结和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号召。 (二)第一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 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历次三中全会虽然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展开,但相对侧重于“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主要着眼于计划与市场、企业改革与价格改革等经济体制改革,这次则提出治国理政的方略,强调解决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特别是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观念和制度的重大创新和突破。这里所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六位一体”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制度安排或国家制度,其要义,是以执政党为主导、以法治体系为基础、以系统的制度安排为支撑;“国家治理能力”则指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经济社会各方面事务(如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二者应齐头并进、协调发展。 治理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叫“四个现代化”(农业、工业、科技、国防),现在可以说是“五个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从全面深化改革的高度说就是要做到六个“紧紧围绕”:在经济方面,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在政治方面,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在文化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社会方面,要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资源利用更加节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人与自然关系更加和谐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党建方面,要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同时致力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一是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方向,发挥“中国特色”;二是发挥大国作用,承担大国责任和义务;三是将全面深化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将国家治理提高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高度,表明了国家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强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能力将跃升到一个新高度。 (三)第一次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都提出发挥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讲话提出“形成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八大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上关于“更大程度”、“更好”、“更大范围”地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的提法,都是对十四大报告的坚持和提升。这次《决定》则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提高到“决定性”的高度,这是党的历史上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和创新,是对20多年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的历史总结,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科学定位,也是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客观需要。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定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用习总书记的话说是“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有利于抑制消极腐败现象[1]。 关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当前形势,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一是市场开放。市场经济是开放型经济,不仅要向国内开放而且要向国际开放。开放对改革具有“倒逼”作用。当时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谈判进行了15年,其中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向“市场经济国家”过渡或转轨,所以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新一轮的国际经济贸易规则谈判中,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从货物到投资、政府采购、服务业,还要求国有企业实行“竞争性中立”①。我国要参与和引领新一轮国际竞争合作必须进一步开放市场,这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前提条件。二是市场规范。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和法治经济,开放的市场必须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了解决市场秩序不规范、市场规则不统一、市场竞争不充分的问题,必须反对地方保护、反对自然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反对行政性垄断,这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重要保证。三是市场效率。市场经济是高效率经济,主要取决于市场经济的三大机制: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传导、资源流动和供求平衡,这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同时也应看到,市场不是万能的,就像政府不是全能的、也会出现政府失灵因而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一样,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也会出现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不可避免地出现市场失灵。因此,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不是起全部作用,还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实行政府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需要,也是适应当前世界新一轮规则制定和发展战略变革、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