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9;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667(2013)03-0100-06 一、编纂《中国电影通史》的必要性 2012年10月,中国电影资料馆和中国电影研究研究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国早期电影论坛。应当说,中国早期电影论坛达到了我们举办的目的,也形成了若干共识。第一,大大拓展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深化和细化了中国电影史研究的诸多方面,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比如说原来电影怎么传入中国,电影的放映、电影杂志、电影人物还有电影的翻译和传播,这都是我们过去的电影史研究得比较少的。最后成书的字数达到130万字。第二,通过中国早期电影论坛,我们发现并积聚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电影史研究,同时在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具有实力、潜力的中青年学者,为中国电影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力。众所周知,香港电影,尤其是今天的大陆电影,之所以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固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就是没有新的人才、尤其是新的领军人物出现。第三,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建设性而不是批判性、破坏性的态度,体现了尊重前人,提携、奖掖后者的精神。我个人认为,中国电影史研究中采取建设性而不是批判性、破坏性态度至关重要。因为采取建设性而不是批判性、破坏性态度才能真正推动我们的研究不断前进和发展。对于前人的研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尊重,有足够的宽容。因为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完成的使命;我们今天不应该因为受到某些局限,甚至是某些错误,而简单的采取一个否定的和批判性的态度,那是不符合学术准则,也是不符合学术道德的。对于前人的不足和历史的局限,我们应该还原到特定的历史背景条件下给予客观的、准确的分析和评价。我想,中国电影史研究本身也必须有这样一种客观的态度和精神。第四,策划和筹办本次论坛,潜藏着我们的学术规划,或者说学术野心,就是启动和推进《中国电影通史》。就中国电影史研究的相关问题,我个人专门向程季华先生、李少白先生、孟梨野先生请教、求教,也多次、反复与郦苏元老师、陈山老师、陈犀禾老师、钟大丰老师、陈墨老师、丁亚平老师、李道新老师、虞吉老师、吴冠平老师等交换意见。每个老师有不同的理念和想法。但大家也有一个共识,就是目前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存在着很多误差、误区。那么,如何对待这些误差、误区呢?比如说陈墨老师要求就比较高。他认为,要想完成《中国电影通史》,首先必须有数百篇高质量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而就目前而言,先不说高质量的、就是真正够格的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的博士论文寥寥无几。而虞吉老师则有他独到的看法和见解。他认为要教学生中国电影史,有很多东西就必须“固化”,否则就没有办法教学。现在很多“固化”的东西有误差、误区,如果这些误差、误区不加以及时调整和纠正就有可能永远存在、永远流传下去,贻害后人。因此,我个人认为,还是有必要尽快启动并完成《中国电影通史》,尽可能比较早的、及时的、更多的弥补、纠正误差、误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也是一个举世闻名的史学大国。“盛世修史”是中国的传统,历史不仅是关于以往的记录,其意义和价值更关乎现实和未来。先哲们的箴言告诉我们:“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治天下者必以史为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华文明之所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得益于广为流传的《史记》、《资治通鉴》、《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等史学巨著,这些不朽著作都产生于历史上的盛世。当一个民族满怀信心、开拓奋起之时,人们期待着史实详尽、表述客观的鸿篇巨制问世。陈山老师经常讲,中国电影存在很多问题,是因为我们中国电影史没有学好,没有把我们中国电影史中的很多有用的经验传承下来,那么中间有很大的一个断裂,那么如何把这种过去的经验转化为我们现在的一种需求,在更加注重我们自身的电影传统的基础上来推动我们中国电影一个更健康的发展,确实也是我们应该承担的一个历史性的任务。 早在中国电影起步阶段的上世纪20年代,电影史的书写就出现了,但真正在学术界得到公认并影响深远的中国电影“通史”专著,当属完成于1963年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以下简称《发展史》)。此后的50年间,也陆续出版过一些中国电影史的著作,但它们或模仿《发展史》的模式、或作为《发展史》的补遗、或者干脆是《发展史》衍生物,并无太多新意。《发展史》止步于1949年,从时间跨度上看,只记录了不到50年的历史。而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108年的历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中国电影史研究方面,不能厚古薄今。具体说,不能简单的划定1949年以前的电影研究才是中国电影史研究,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而其他的研究不能算作中国电影史研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术。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的相关史料如果不及时收集、整理、编辑出版的后,也会给日后的中国电影史研究造成极大的困难。另外,《发展史》对于电影的片种,也只限于常规的故事片,对纪录片、新闻片、科教片、戏曲片、动画片介绍极为简略。一些重要的专业史例如电影技术史、电影教育史、电影发行放映史、电影管理与法规史、电影理论史仅仅点到为止,种种缺憾都亟待弥补。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海外学者对中国早期电影的研究。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研究都非常有价值,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理论方法。但是客观地讲,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史研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电影史著作。比如说张真老师的《银幕艳史》,她是借助于一些理论框架方法通过这部电影来实现她的阐释,而不是完整意义上的电影史学研究。现在,还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年轻学子不相信我们中国学者自己的研究而非常迷信西方学者或海外华人学者的“理论”。这种情况很不正常,更不应当继续下去。我必须提醒大家注意,中国电影史的研究其实还是一个电影史料的研究。我和李道新老师交流,应该先做一个中国电影史料集成,而要做这些工作确实就是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说,当年程季华先生写《中国电影发展史》的时候用大卡车来拉资料,很遗憾这些资料现在很多都不在了。还有一个问题也要提请大家注意:不仅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史料流失非常严重,就是90年代以后的很多资料也流失了。1993年电影机制改革以来,因为单位很多的合并、转换,很多史料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对于中国电影史料的搜集和研究确实是一个迫不及待的课题,不仅是早期,也包括1993年电影机制改革以后很多电影的原始史料。我们现在对于中国电影产业的研究,价值不大,用处也不大,没有一个准确的数据,而且有很多立论都是不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