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占据着强大的市场,据美国电影协会统计,2012年中国票房达27亿美元,较2011年上升了30%,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票房市场。①国家广电总局的电影局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电影产量893部,新增银屏3832块,达到了13118块。②华莱坞电影发展潜力巨大,趋势迅猛,与好莱坞、日本、欧洲、宝莱坞呈现出共同繁荣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华莱坞的现状,通过重点梳理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举行的时间、所在的城市文化、电影节历史、评委会主席以及奖项设置等方面,并与奥斯卡电影节进行比较,分析华莱坞电影发展的优劣态势,以便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中国三大国际电影节 (一)北京国际电影节 1.时间 北京国际电影节于2011年创办,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每年4月份在首都北京举行。该电影节以“融汇国内国际电影资源,搭建展示交流交易平台”为主旨,主张走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高端化以及市场化。 2.城市文化 北京有着深厚的城市文化。根据刘易斯·芒福德对城市文化的解构,从物质、价值两个维度来分析北京的城市文化。③首先,物质文化,北京各色商品应有尽有,交通发达,通讯设施完备,城市建筑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得以融合,而且,北京有着全国最大的电影市场,一直位居全国城市票房之首。其次,价值问题,北京有着中国最高等的电影学府——北京电影学院,它是中国电影人才的摇篮,是中国目前高等艺术教育中唯一的电影专业院校,在国内电影界享有盛誉,同时北京电影学院与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知识底蕴深厚。音乐、美术、戏剧以及习俗等方面的发展氛围浓重,这些都为电影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3.北京国际电影节发展史 北京国际电影节至今已经成功举办3届,每年参加的影片数、展映场数、签约总额都呈上涨趋势(如图1)。虽然承办的历史短,但是发展的后劲很足,并在2013年首设“天坛奖”,包括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女主角奖等10个奖项,以吸引更多精彩的影片在此角逐。
图1 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4.评委会主席 北京国际电影节在慢慢成长,其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评委会主席从有到无,朝着更加专业的方向发展。第一、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未设评委会主席,第三届评委会主席是尼基塔·米哈尔科夫,被誉为俄国的“斯蒂文·斯皮尔伯格”,拥有《黑眼睛》、《套马杆》、《安娜6—18岁》、《烈日灼人》等优秀作品,多次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最佳影片。 (二)上海国际电影节 1.时间 上海国际电影节在成立之初于每年10月份举行,在2001年后,在每年的6月份举行,是中国国内第一个国际电影节,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和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国际电影节组织委员会承办,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01年起改为每年举办一次。“金爵奖”是该电影节的核心,是赋予优秀电影人最新作品的最高荣誉。 2.城市文化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有着深厚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首先,物质文化上,上海是中国最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和国际大都会,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亦为中国的经济、交通、科技、工业、金融、贸易、会展和航运中心,GDP总量位居中国城市之首,这些都充分说明上海的物质文化丰富。其次,从精神文化方面来说,上海高等学府众多,不但有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这些综合性大学外,还有如上海戏剧学院这类学校为上海国际电影节输送大量专业型人才。此外,影视在1896年就引进上海,有着悠久的历史。上海还是近代流行乐的发源地之一,有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成为经典。这些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构成了上海的城市文化,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动力。 3.上海国际电影节发展史以及评委会主席 上海国际电影节于1993年创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十六届,每年参赛国家与地区、影片数、市场招展,还是出席红地毯、电影论坛的名人与嘉宾以及前来报道电影节的国内外媒体数量都不断刷新电影节创办以来的纪录,成为亚太地区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电影盛会之一。评委会主席由国内知名导演担任发展到走国际化,更多地邀请吕克·贝松、汤姆·霍伯、巴里·莱文森等国际知名导演,促进不同文化间更好的交流(如图2)。
图2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展状况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