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的中国电影 China Film in 2013 2013年的中国电影在市场上“大获全胜”,不仅国产票房过亿影片多达33部,并且“一举”夺回国产电影前一年刚刚失去的市场优势份额。在创作上,这一年度的国产电影则呈现出题材、类型、风格的多样化,不仅一批商业娱乐影片叙事水平普遍提高,而且各种风格化电影也在关注现实、关怀社会的同时,提高了与观众的沟通能力。资深电影导演仍然在积极寻找新的艺术和技术表达手段,如王家卫的《一代宗师》、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徐克的《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等。而一批青年导演更是将其个人的现实审美经验与经典叙事技巧相结合,将个体叙事视角与大众接受需求相融合,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感、贴近性和青春气息的现代题材影片,如赵薇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薛晓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非行的《全民目击》、宁浩的《无人区》、滕华涛的《等风来》、郭敬明的《小时代》等。还有一批虽然在影院市场上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却体现了艺术家对历史、社会、人性的人文探究和关怀的小众影片,如《美姐》、《有人说我聪慧,有人则不》、《我的影子在奔跑》、《万箭穿心》等,体现了部分电影人不唯市场、不随大流的独立艺术品格。香港电影这一年也在人们的质疑中交出了不错的“答卷”,先后推出了《风暴》、《扫毒》、《盲探》、《被偷走的那五年》等影片,重新寻找内地文化与香港味道的化学反应,重振港产类型片的优势。虽然这一年度,被称为“伪3D大片”的《天机·富春山居图》遭遇“全民吐槽”,大量国产片仍然无论是艺术质量或是商业质量都乏善可陈,具有思想冲击力和艺术冲击力的标杆性影片仍然缺席……但应该说,这是中国电影丰收的一年。在整体创作质量的提升、观众适应能力的提高、题材风格类型的多样化、青年创作人才的成长等方面,这一年都值得记忆。 一、大时代背景下的风花雪月 2013年,中国热点不断、大事不断、重大新闻不断。在这样一个改革的阵痛与焦虑相互缠绕的特殊时代背景下,电影并没有表现出与社会现实相一致的沉重、严肃和不安。一方面因为社会现实的复杂,带来电影现实主义关怀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因为文化政策的复杂,影响电影关怀现实的锐度。也许更重要的是,具有典型“中产阶级”特征的都市青年电影观众,在消费文化背景下,呈现出“远离政治”的消费娱乐心态,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决定着中国电影远离政治话语的喧嚣而走上了风花雪月、谈情说爱的“轻电影”之路。①于是,这一年度,国产电影的亮点都来自一些相对回避了现实社会的尖锐矛盾,比较单纯地表现青年人爱情、友情、理想、追求、青春、创业的所谓“轻电影”。这些影片不仅题材“轻松”,影片的创作者也相对“年轻”;影片选择的叙事类型也与动作、警匪、黑帮、灾难、科幻等“重类型”不同,通常是“爱情+喜剧+X元素”的所谓“轻类型”。从转年徐峥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开始,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小时代》,等等,都是本年度“轻电影”的代表之作。 《中国合伙人》:成功梦与强国梦的合一 本年度,可能多少具有一些年代感的现实题材作品是陈可辛的《中国合伙人》。它借助“新东方创业史”的原型,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中国改革开放大背景下,用生动的细节、细腻的人物关系和戏剧性的转折,表现了三位青年人殊途同归的创业道路。 陈可辛导演自叙说:“这个故事吸引我的原因是:第一,它囊括了三个人物,他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价值观;第二,英语教学这个元素对于一部电影来说是非常有趣的;第三点,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这个故事可以直接反映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冲击,而这个冲击的核心就在于中国传统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碰撞。”②影片选择友情与励志并重的题材,三位当红青年男明星黄晓明、邓超、佟大为演绎了“男孩”三结义的故事。其主要人物甘为人下的谦卑态度、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趋利避害的实用主义原则以及为中华崛起而创业的宏大信念,最终换来扬眉吐气、衣锦还乡的成功。这个故事既满足了观众的情感需求也满足了观众的成功欲望,加上影片中夹杂的各种年代符号,更是唤起了观众不同的时代记忆,使这部电影的跨年度叙事,在没有历史厚重感的前提下,却得到了一种跨年代共享的“轻松感”。 影片在励志故事的框架下,具有某种民族崛起的寓言性。世道沧桑的演变通过三个青年人“美国梦”的追求和幻灭表现得颇有象征性,直接阐释了“中国崛起”的神话,并且满足了国人在美国强大刺激下越发敏感的民族自尊心。影片结尾,三位中国小伙在华尔街对美国大佬说“不”的过于漫画化的情节,夸张地激发了观众的民族自我想象,演绎了“山沟沟飞出金凤凰”的文化快感。有人说《中国合伙人》与表现Facebook创始人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有相似之处,但是后者对人物的刻画基于某种个体视角,而前者则被放置于宏大政治背景下。于是,这部电影也作为当下“中国梦”宏大主题“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典型样本,从而成为本年度国产电影的最大“赢家”,不仅市场受宠,而且国内获奖频频。曾经一度宣称要推动华语电影走向世界的陈可辛导演甚至开始认为,中国电影不必急于走向世界,站稳中国市场才是关键。③不经意间,一个来自香港的导演成为第一个成功演绎当下“中国梦”主题的电影人。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女性视阈中的“青春疼痛” 相比较《中国合伙人》的年代维度来说,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似乎更是关于“个人”的叙事。影片用几位大学同学之间,“你追我赶”的爱情故事,塑造了几个性格鲜明的青年人形象,特别是女青年形象,成为一部女性视角下的青春记忆电影,而明显与《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这样的男性视角的青春电影有所区别。性的青春几乎完全被情的青春替代,惆怅和追忆增加了故事的怀旧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