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作为一个文化产业后发性国家,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迅速崛起,成为亚洲国家产业转型的成功典范。1997年后在中国、日本及其周边国家地区,电影、电视剧、动漫游戏、流行音乐、饮食等大众文化出现势头汹涌的“韩流”,勾勒出富有现代魅力、情感魅力、动感魅力的韩国形象。韩国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方面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一方面在西方国际电影节不断地斩获重要奖项,另一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商业成功。自1999年以来占据本土市场40%以上,2001年取代好莱坞电影的份额,2006年达到63.8%。①但是,韩国电影以极端叙事张扬文化的特殊性,海外市场远逊于电视剧、音乐等其他大众文化。②在全球最大市值、国别电影竞争最为激烈的北美电影市场,韩国电影出现明显的“文化折扣”现象,无论是票房还是发行数量,无论是政治传播还是文化影响,都弱于印度电影、中国电影,甚至和泰国电影相比也落了下风。从这个角度说,研究韩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境遇以及文化区隔带来的折扣现象,对目前海外影响力日益萎缩的华语电影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韩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状况及其艺术特征 1998年韩国明确提出“文化立国”的战略方针后,电影等文化产业便成为韩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愿景,本土市场日益整固,并且,在东亚周边国家和地区大为流行,成为重要的文化产业出口国。对于韩国文化的繁荣,我国大众传媒有了太多的描述与概括,出现“韩流”、“哈韩族”等媒体热词。韩国电影在“身土不二”的民族主义情绪刺激下占据国内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但是,在北美(包括美国与加拿大)这个全球市值最大的电影市场上,韩国电影表现得差强人意。我们不妨用下表来具体说明。
总体上说,韩国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及其影响不佳,这可以在发行时间和数量上得到佐证。自1980年代以来,截止2013年3月25日,北美电影市场的外语片数量为1405部,韩国电影仅发行了36部(2012年的《危险关系》是韩国与中国合拍,但以后者为主,未纳入表格的统计之列),其中《罗密欧点》没有票房与上映记录,并未真正进入院线产生票房。因此,严格地说,仅有35部韩国电影在北美市场顺利发行。 表格的数据显示,北美市场的韩国电影具有如下特征: 1)从票房排名来看,韩国电影在北美市场并不乐观。《春夏秋冬又一春》虽然排名第一,但在整个外语片票房位居140名,进入前200名的韩国电影仅2部,前400名的4部,前700名的13部。不仅如此,35部韩国电影总票房为1167万,单片平均票房仅33.35万,这与北美市场外语片单片平均票房115万美元相差较远(仅有3部韩国电影达到这一平均水平)。说到这里,不妨与中国电影③和印度电影相比。进入前200名的中国电影有10部,印度电影有33部;前400名的中国电影有16部,印度电影有95部;进入前700名的中国电影有26部,印度电影甚至高达177部。如果说中国电影的鼎盛期在新世纪初期(2000年-2006年)的武侠片,印度电影则是在近十年集中井喷,那么,韩国电影一直都未受到北美市场的特别青睐。从类型的角度说,在前10名影片中,文艺片和商业电影均为5部。文艺片单片票房24.7万美元,商业电影则是35.9万美元,但考虑投资成本的问题,小制作的文艺片无疑比商业片更有市场优势。 2)就导演来说,韩国电影缺乏具有突出影响力与号召力的国际性导演。影片发行数量最多的导演是金基德、姜帝圭、朴赞郁和洪常秀(均为3部),其次是奉俊昊和林常树(均为2部),其他19位导演都只有1部作品,分布非常松散。不仅如此,同一导演的票房排名相差较大,如金基德的3部影片分别为第1/140、12/639、25/1174名,姜帝圭的是第3/290、18/852、20/911名,朴赞郁的是第6/407、10/580、13/665名,洪常秀更为靠后,分别为24/1124、29/1205、30/1233名。这反映出,韩国内部可能形成公认的导演,如林权泽被誉为“现代韩国电影之父”;金基德、朴赞郁以国际电影节嘉赏奠定艺术地位;姜帝圭的战争片具有市场号召力。但是,对北美市场来说他们并未产生很大的影响。票房数据显示,拍摄数量巨大的林权泽在北美市场仅发行了一部影片,其他导演均是后继乏力,如姜帝圭的《太极旗飘扬》票房尚佳,但振奋本土市场的《生死谍变》仅9万,2011年《登陆之日》更缺乏亮点,票房跌至7万美元;被誉为最具独立制片精神的洪常秀,票房一直欠佳。可以说,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文艺片导演,对北美市场缺乏较稳定的号召力。 3)就题材类型来说,韩国电影出现极端化倾向,要么是极端小众化的文艺片(19部),要么是极其通俗的商业电影(17部)。从数量看文艺片仅略微占优,但是由于商业电影种类非常分散(如灾难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恐怖片以及爱情片等均已出现),而且,就其叙事逻辑而言,与韩国文艺片突出血腥、暴力以及色情等极端倾向相似。由此,文艺片的总体影响就凸显出来。在文艺片内部,极善与极恶的创作思路泾渭分明,但前者仅4部,后者多达15部,或诉之暴力,或诉之情色,具有很强的感官刺激,如《老男孩》、《亲切的金子》、《蝙蝠》、《看见恶魔》、《殴打诱发者》等极端的暴力行为,《丑闻》、《下女》、《女人是男人的未来》等的情色元素。在商业电影中,这种极端化倾向表现在营造视觉奇观上,如《江汉怪物》对怪物的血腥表达、《太极旗飘扬》、《向着炮火》、《登陆之日》对战场效果的营造,《蔷花红莲》、《罗密欧点》对恐怖效果的塑造,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