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当代社会历史进程中,1956年春至1957年春,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代。当时为适应国内外形势变化,满足新的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中央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倡导和鼓励艺术上自由创作学术上自由探讨。后来有人把这一时期称为“百花时代”,其文学运动和文学创作称为“百花文学”。①此时国产电影也涌现出大量创新之作,亦可称之为“百花电影”。所不同的是,由于生产周期较长,它们创作大都始于1956年前后,而完成于1957年和1958年。“百花电影”是“百花时代”的文化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艺术特色。波谲云诡世事难料,不久局势发生一百八十度逆转,“双百”方针名存实亡,“百花时代”随之夭折。“一夜大风来,香花变毒草”,许多影片转眼间被当做毒草而受到批判直至连根拔掉。②时间车轮已经转过半个多世纪,但“百花电影”的辉煌呈现及其悲惨结局,至今仍启发人们对历史进行重新检验和深刻思考。 “百花时代”是一个鼓噪改革追求自由的时代,给沉闷已久的社会政治生活带来些许早春气息,尽管短暂得一掠而过。③ 农村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基本结束,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同时,经过多次批判教育运动洗礼,广大知识分子思想意识和精神面貌发生重要改变,他们中的大多数被认为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热情和劳动积极性,是胜利完成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建设的关键。国际上,苏共二十二大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和教条主义,毛泽东以苏为鉴,探索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开展党内整风,克服教条主义、官僚主义。在这种国内国际新形势下,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以调整党群关系,缓和社会矛盾。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四天后的最高国务会议上,他正式宣布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指导方针。5月26日中央宣传部报告会上,陆定一做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指出“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④9月份中共八大会议确认了这个方针。 “双百”方针的哲学基础,是承认世间万物多样性,强调事物在自由竞争中发展进化。社会主义科学文化应当多层面多格局,呈现出争奇斗艳众声喧哗的生动局面,而不是一枝独秀众口一词。这个方针符合文化发展客观规律,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强调通过自由讨论、自由竞争而不是行政命令来推动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同时它以一种开放和宽容的心态,信任并尊重知识分子,成为团结他们的情感纽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方针不但是使科学和艺术发展的好方法,而且推而广之,也是我们进行一切工作的好方法”,因而它“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不是一个暂时性的方针”。⑤“双百”方针提倡自由选择,遵循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实际上已经成为“民主治国”的一项政策。⑥ 尽管对这个方针有不同理解,甚至心存余悸,但出于改变现实改革社会的要求和责任,广大知识分子还是积极投身于“大鸣大放”中来。在座谈会、报刊上,纷纷发言撰文,各抒己见,献计献策。在电影界,《大众电影》《中国电影》发表一系列文章,上海《文汇报》发起“为什么好的国产片这样少?”的讨论,对电影工作方方面面进行检查,提出批评和建议。讨论涉及文艺方针、指导思想、领导作风、管理体制、生产方式以及导演创作、演员培养、电影传统等等,几乎无所不及。其中讨论最为热烈的集中在以下三个问题: (一)文艺工农兵方向 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是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确定的,是“十七年”社会主义文艺必须遵循的创作方向和政治路线。由于理解上的机械狭隘,执行中的简单粗暴,出现了不少偏差和错误,人们对此早已啧有烦言。1949年关于“能不能写小资产阶级”的争论,就是一次质疑和挑战。这次讨论中,对文艺领导思想上的教条主义提出尖锐批评,“除工农兵外,把其他阶层的人写成主角,是被否定的。他们以为这样就算是‘工农兵影片’,实际上是机械地理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结果是题材狭窄、内容单调,有些写工农兵的影片,在工农兵观众中也不受欢迎”。⑦有人指出:“电影为工农兵服务,是否就意味着在题材的比重上尽量地描写工农兵,甚至所谓‘工农兵电影’!”“它可以解释做电影为工农兵服务,也可以解释做电影只能描写工农兵”,从其实践来看,它既是教条主义的,又是宗派主义的。⑧讨论中普遍认为,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是由社会主义文艺性质所规定,但为工农兵就必须写工农兵甚至只能写工农兵,则是完全错误的,反映了指导思想的僵化、绝对化,是造成整个文艺事业不能健康发展的关键。 批评击中了“工农兵电影”症结所在。现实生活丰富多彩,艺术家个性各不相同,群众审美需求多种多样,作为生活再现情感表达供人欣赏的电影作品,当然应该千姿百态不拘一格。为工农兵服务,意味着不仅要描写工农兵斗争生活,表达工农兵思想感情,而且还要运用工农兵喜闻乐见的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只有工农兵文艺才是最优秀的文艺。这必然会限制题材的广泛性,限制创作的积极性,限制形式的多样性,导致公式化、概念化泛滥,阻碍电影艺术多元发展。文艺的工农兵方向,本身带有明显的阶级偏见和功利主义,战争年代借以动员群众,和平时期为了巩固政权,都是从政治斗争需要出发,而非艺术发展之必然,与唯物论反映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文艺创作的客观规律都是不尽相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