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547(2013)12-0153-03 新世纪以来。电影进入了一个技术革新的时期。国际数字电影技术委员会于2005年7月正式发布了《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V1.0)》,标志着电影的数字化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的阶段。中国电影也随之进入了电影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在数字电影拍摄、数字银幕和院线建设、数字电影网络平台建设等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开始与国际数字技术体系接轨。[1]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几乎每次技术上的变革都会带来艺术创作上的变化,进而推动电影美学的发展。这次也不例外,电影数字技术的发展使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陷入了发展的困局,亟需寻求新的突破。 一、数字技术与虚拟影像 电影数字技术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数字摄影技术、数字成像技术、数字存储技术和数字放映技术,但并不是所有这些领域的数字技术都会对电影的艺术创作产生影响。比如由数字摄影机拍摄的影像与胶片摄影机拍摄的影像并没有根本性的区别,而数字存储技术和数字放映技术也不会对电影创作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理论界对电影数字技术有一个狭义的用法,特指真正在艺术和美学上对电影创作产生影响的数字技术,即数字影像制作技术。 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是一种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包括数字特效、影像合成、计算机生成影像(CGI)以及3D技术等一系列技术方法,可以相对自由地对影像进行加工、合成甚至凭空创造。一是以摄影影像为基础的技术处理,利用影像合成、模型(Miniature)、3D技术等等对摄影机拍摄下来的影像进行再加工或进一步的改造,使其达到特定的效果。比如张艺谋的电影《英雄》中,红便红得灼人眼目,绿便绿得葱翠欲滴,白则白得净透无瑕,这种高饱和度的色彩效果就是经过数字技术进行调色处理的结果,摄影机直接拍摄下来的影像色彩不会有那么强烈效果;二是不需要摄影机介入,完全利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技术来创造一个全新的形象或者是电影画面,简单的说就是一种计算机动画。计算机通过数位的精确计算和定位,逐帧生成图像,创造出惟妙惟肖的三维影像。比如《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中那座号称通天浮屠的巨大雕像,就是完全依靠数字技术在电脑中绘制出来的,然后再经过影像合成技术与摄影影像结合在一起。这些由数字技术处理或创造出的影像被称为“数字影像”。 与传统的“摄影影像”相比,数字影像是一种虚拟性的影像。摄影影像是对现实存在物的复制和再现,是对实际存在的事物的机械式的复制,而数字影像却不需要现实的存在物,或者是仅将现实存在物的影像作为一种素材进行随意的处理。摄影影像需要的是摄影机和被摄对象的同时在场,而数字影像却不需要两者都在场,甚至允许两者都不在场。从某种意义上说,数字影像不是直接来自于客观现实,而是来自于创作者的头脑,是一种主观想象的结果。就像前面提到的《英雄》中的色彩,已经不是现实中存在的色彩,而是张艺谋的想象和设计。所以数字影像也被称为“虚拟影像”。 然而,数字虚拟影像却可以实现高度的“逼真”效果。也就是说,尽管数字影像所呈现的景象或事物不是真实存在的,但是看上去却“像真的一样”。高超的数字制作技术能使那些没有现实原型的虚拟影像逼真到令人信服、以假乱真的效果。观众的感受与在传统电影中获得的视听体验是相似或相同的,同样能够获得与现实空间感受的一致性。比如美国电影《真实的谎言》中有一个湖边的城堡被阿尔卑斯山环抱着的镜头,画面怡人,但是这个看起来再真实不过的镜头却是数字技术的创造,但是因为数字处理的过程非常精细,所以一般观众根本看不出其中的奥秘。[2] 也许正是数字影像这种虚拟性和逼真性并存的特点,才使其既对电影现实主义形成了冲击,又为其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二、数字技术的发展对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冲击 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对于数字特技与视觉效果的崇尚是不言而喻的,再加上被好莱坞电影培养起来的电影观众也要求中国电影向数字化的转型,这使新世纪中国电影表现出了对于数字技术的极大偏好。不管是《英雄》《疯狂的石头》《让子弹飞》等商业片,还是坚持现实主义风格的《太行山上》《云水谣》等主旋律影片,甚至包括颇有精英趣味的《世界》《最爱》等都采用了数字技术来增强影片的视觉效果。然而电影数字技术的变革并没有带来中国电影现实主义的同步发展,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甚至损害了电影现实主义的创作。 关于数字影像和摄影影像的一个普遍性认识是:摄影影像是面向现实的,而数字影像则更多地指向了想象世界。一般认为幻想题材的电影更适合于数字技术的运用和发挥,而“现实主义电影相对较难发挥数字技术的凭空创造性”。[3]所以,新世纪之初中国商业大片的创作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侠题材和古装题材,一时之间,《英雄》《无极》《夜宴》《狄仁杰之通天帝国》《让子弹飞》《画皮》等影片占据了中国电影银幕,将现实主义电影挤压得不见踪影。难免给人一种“现实主义缺席”的错觉。在这一现象之下隐藏着的则是对现实主义叙事的损害,这才是中国电影更加致命的问题。 1.抽空现实的想象造成现实主义叙事的分裂 数字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中国电影人的技术崇拜心理:过分看重甚至夸大数字特技效果在电影中的作用,对于数字视觉效果的追求远远超过对于叙事的追求。“叙事的完整性、复杂的线性结构、情节的安排等等已变得远不如奇观场景重要”,[4]将视觉奇观的制造和展示提到了比故事、情节、人物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这种崇拜最终发展成对于特技效果的过分依赖和迷恋,必然会导致重技巧而轻叙事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