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3)10-0088-04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2005年第21期发表了题为《关于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与分析》的文章[1],该文通过对百余家用人单位的抽样调查,较全面地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毕业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等职业院校努力的方向。七年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如何,毕业生的能力素质是提高还是降低,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解决。2012年11月,本课题组在“江苏省2013届高职院校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2]期间,就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素质情况向用人单位进行了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评价总体态势较好,指标的数值有升有降,但七年前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大的改观,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新的问题。 一、问卷调查情况概述 2012年11月,江苏省2013届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公益供需洽谈会在常州科技城举办。本次供需洽谈会吸引了来自省内外的537家企业参会。参会单位主要集中在江浙沪地区,岗位涉及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网络、光电、医药、百货、教育咨询、餐饮等行业。[3]本课题组组织300名学生随机抽取300家用人单位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300份,回收3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289份,问卷有效率为96.33%。所调查的用人单位,类别有国有企业、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具体数据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主体与七年前比变化不大,依然是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但到外资企业就业的比例比七年前减少了9%,到其他企业就业的比例比七年前减少了4%,而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比七年前增加了1%,到民营企业就业的比例比七年前增加了12%。 二、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1.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否胜任本职工作都持肯定态度 调查数据显示,无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还是其他性质的用人单位。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本职工作,289家用人单位100%的表示认同,与七年前数据相比提高了6.5%,具体数据见表2。
可以肯定,这七年来,大多数高等职业院校能够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思路,及时跟踪市场需求的变化,主动适应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能够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开展厂校合作,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加强和推进了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整体评价有较大幅度提高 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事业心和责任感、正确面对荣誉和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实事求是精神等评价较七年前都有较大提高。这些指标中正确面对荣誉和挫折的能力指标“优秀率”提高幅度最大,比七年前提高了近5倍,达到29.76%,毕业生整体素质评价“优秀率”比七年前提高了1倍,达到35%,具体情况见表3。
另外,本次问卷调查关于毕业生知识和能力的评价共设置10个指标,内容涉及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水平的评价同七年前相比普遍上升,对毕业生知识和能力水平评价的“优秀率”平均达到26.85%,七年前却只有6.72%。这10个指标中“优秀率”上升最快的是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达到17.30%,而七年前,“优秀率”为0。具体数据见表4。
可以看出,这七年来,高等职业院校大都已经完成了外延扩张,逐步开始向内涵发展转变。高等职业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文件精神,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全面深入进行素质教育,按照《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文件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