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2X(2013)06-0001-09 在当前各高职院校如火如荼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中,以及各中职学校努力争创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和“专业与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计划”中,不约而同地将课程改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职业学校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至少包括了课程开发、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但从操作层面上说,当务之急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二是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问题;三是课程改革的路径问题。[1](P22-26)而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基本出发点是课程改革的知识论基础问题,即职业学校教育究竟应该传授什么样的知识、这些知识的哲学根基和社会学涵义是什么、自身的结构是什么,等等。 一、主观主义知识与客观主义知识 什么是知识?《说文》:“知,词也。”段玉裁注:“‘词也’之上当有‘识’字。”许慎认为“知”应该是一个词语。段玉裁补充道:要组成这个词,后面还得加上一个“识”字。《现代汉语大词典》对“知识”词条有两项解释,第一项解释为“了解;辨识”,第二项解释为“人类对客观事物和人自身研究的成果。包括经验积累知识和理论研究知识。可分为间接知识和直接知识,前者是通过学习他人的知识而获得,后者是通过自己实践而获得。知识通常分为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等。各种知识又相互交叉、渗透,形成网状结构体系。”[2](P2716)《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知识”为“人类认识的成果。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人们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分就是知识。依照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可以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教育大辞典》认为“知识”是“人对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认识。即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贮存在个体头脑内,是个体的知识;通过书籍或其他媒介贮存,是人类的知识。”[3](P2016)其实关于什么是知识这个问题,人们已经积累和传承下来许许多多不同的认识和解说。亚里士多德按照人类活动的不同目的、不同类型,曾把知识划分为“实践的”、“生产的”和“理论的”三种,[4](P177-178)这是按照社会生活的常识来划分知识的类型。 自文艺复兴以来,自然科学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后,欧洲的思想家们就抛弃了亚里士多德的常识知识论,用主观主义知识论取而代之,逐渐形成近代科学主义的基础。主观主义知识论后来在英国和欧洲大陆形成了两个分支:一支是以培根、洛克、贝克莱、休谟和穆勒为代表的古典经验主义流派。认为一切知识的最终源泉是观察,是人无数次观察之后的经验。被感觉经验证明了的,或被感官知觉证实了的事物,使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判断或同意该事物是真实的,那么这一系列的相信、判断和同意就是知识。简言之,“我思”、“我知”,即知识。另一支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古典理性(理智)主义流派,认为知识的终极源泉是对清晰明确的观念的理智直觉,是逻辑推理之后的公式、原则和结论。知识是一种可靠的推理所形成的信念,或者是一种特殊可靠的信仰,例如神学体系所传(灌)输的知识。这种知识具有最纯粹哲学的抽象性、间接性和“无用性”。 伯特兰·罗素的观点与前辈们稍有不同,他十分关心人能认识什么。他既反对“世界上不存在客观真理”的相对主义认识论,也反对“有用的东西就是真理”的实用主义认识论,将主观主义知识论进一步细化,通过给知识下定义来界定什么是知识。罗素认为给知识下定义有三种方法:第一种也是最早的一种方法,是强调“不证自明”这个概念的重要性,即不证自明和“知识”的定义有关,他实际上在暗示凡是不证自明的事物就是知识;第二种方法是打破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区别,认为知识就是由信念组成的整体的一致性;第三种也是最彻底的一种方法是完全抛弃“知识”这个概念,而用“导致成功的信念”来代替。[5](P194) 上个世纪70年代,卡尔·波普尔提出了客观主义的知识论。知识不是任何信念,也不是不变的观念,知识是客观的,本质上是猜测性的。这里的“客观性”不等同于康德所指那种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念、可以证明的东西,而是说能被主观间相互检验、非私人的意义。波普尔用水桶和探照灯来比喻主观主义知识论和客观主义知识论的区别。“水桶论”认为,人们的大脑类似于水桶等容器,里面装满了被人所知觉到的并累计起来的经验,或被同化了的经过整理分类了的知觉印象,即装满了所谓的知识。[6](P351)“探照灯论”认为,人类获取知识时,先有假设或问题,再有观察或知觉,通过观察和知觉之后的反馈来不断对预期答案的层次水平进行确认或修改。假设就像探照灯一样,指引我们去探求知识、观察假设、检验并验证假设。[6](P356)就像现代物理学,理论物理学家先假设(猜测)有暗物质存在,实验物理学家再去寻找(验证)暗物质是否存在。“科学永远不会从零开始;它永远不能摆脱假定;……今天的科学建立在昨天的科学之上[所以是昨天的探照灯起作用的结果];而昨天的科学又以前天的科学为基础。最古老的科学理论建立在前科学的神话之上,而这种神话本身又建立在更古老的预期之上。”[6](P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