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3)05-0037-13 《大话西游》与《西游降魔篇》是两部改编自同一原著的影片,公映后均引起很大反响,但在核心价值取向上却截然相反。“大话西游”热成为20世纪90年代末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春节上映后,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奇迹。①两部影片的题材均来源于传统经典,且都对原著进行了极大改写,除了借用原著的框架和一些基本元素之外,不论是人物性格,还是主控思想,都不同于原著。可以说,两部影片都是独立于原著的崭新文本。《大话西游》虽然刚开始受到冷落,但很快就被极度热捧,《西游降魔篇》在最短时间内突破10亿票房,刷新了中国电影票房的多项纪录。《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初所创的高票房记录,虽然有20世纪90年代“大话西游”热的因素,但主要原因是它不像许多续集电影那样沿用旧的套路,借助前一部影片的高人气“炒剩饭”,而是完全改弦易辙,以全新的面目示人。两部电影不仅在内容、人物性格设置上有着巨大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在主题思想和价值取向上存在着明显的反转,准确地说,是从颠覆到重建的逆转。这种逆转的难得之处在于,它凸显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即观众在前后20年间发生的反差巨大的心理变化轨迹。两部电影公映的时间前后相距不到20年,却呈现出观众截然相反的价值取向与诉求。本文将结合两部作品各自被接受的时代语境,分析影片凸显的这种价值反转,以追溯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主流思潮及观众心理的变化轨迹。 一、《大话西游》与20世纪90年代解构风潮 《大话西游》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的一种文化标识。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期,是一个价值颠覆的时期,大众社会心理表现出一种“后革命”时代的典型症状。②这种症状表现为消解、戏谑和颠覆一切宏大叙事,抗拒任何以集体、国族名义裹挟个人特性的意识形态宣教,排斥过于沉重的精神诉求,告别“重”,转向“轻”,告别严肃,转向滑稽和玩世不恭,质疑、嘲讽曾经主导社会的一切道德的美学观念。③90年代的“大话西游”热,则使这种本已暗流汹涌的价值颠覆倾向汇集成一股席卷社会的解构风潮。年轻人中以“70后”和“80后”为主体的高校学生,对新生事物有快速的接受力,同时在思想上更加叛逆,对主流宣教有强烈的抗拒心理。他们以反主流、去精英化、蔑视权威、解构崇高为乐事,而《大话西游》则正好满足了年轻观众的这种心理诉求。该片主演周星驰也成为90年代“新新人类”的代言人,成为年轻人的偶像。这股“大话西游”热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使《大话西游》的作用远远超出一部电影,也改变了理论界原先对之不屑一顾的看法。这种颠覆、解构的倾向,也与当时思想界的“后现代热”遥相呼应。这部电影由此也被评论家冠以“后现代解构主义”之名,成为当时流行的后现代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代言之作,并不断衍生出“大话美学”、“大话哲学”、“大话修辞学”等,成为90年代大众文化领域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相对于正统的《西游记》故事及由此改编的电视剧,此片的内容风格确实极尽解构颠覆之能事。在这部电影中,唯一没有被解构的只有爱情,它也是影片具有感人力量的唯一来源。爱情之外一切被认为美好和崇高的追求,不论是师徒关系、兄弟义气、英雄主义,还是取经这样的宏大使命,都受到了戏谑、嘲讽和质疑,都在解构的利刃下变得穷形尽相,岌岌可危。原本有明确清晰的价值判断的事物,如人和妖,好和坏,英雄和凡庸,勇敢与怯懦等,在这部电影中完全被模糊了界限,被打碎杂糅在一起。这部影片给人们长久以来养成的价值观、道德立场、审美习惯等带来了巨大挑战,且某强度超过同时期其他具有颠覆倾向的作品。④《大话西游》的解构直指日常生活,对年轻人更有切身性。它不仅颠覆了主导国家或意识形态主流的政治话语或宏大叙事,而且还以恶搞的方式,瓦解了支撑日常生活的道德、宗教或美学基础,从而颠覆了日常生活最具基础性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来自于悠久的文化传统,有着源远流长的传承和不言自明的影响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同样颠覆了主流叙事的有效性。但是,《大话西游》的颠覆性比王朔和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更强,对20世纪90年代观众的影响力也更大。《大话西游》的台词、对白均被植入年轻人的话语之中,成为流行时尚,被无数年轻人模仿和追捧。从来没有一部电影或小说能够如此彻底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影响和置换了人们的日常语词和表达方式,乃至改变了一代人的思维方式、心灵结构和生活态度。 20年后,改编自同一题材的电影《西游降魔篇》,在2013年春节上映后,打破多项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相对于《大话西游》对传统价值的颠覆,《西游降魔篇》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反转,是对《大话西游》反转后的再度反转。《西游降魔篇》不再有《大话西游》里那种犀利的解构倾向,原先在《大话西游》中被拆解的价值,在此片中重新得以确认,曾经被怀疑、被嘲讽和颠覆的理想、道义、道德、信仰这些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重新回到观众视野,并被重新讴歌和赞颂。更为关键的是观众的态度,即他们用票房表达了对价值回归的内在愿望。观众给出的这种群体性的态度逆转及变化,呈现出近20年来中国社会思潮和大众心理变迁的轨迹和趋势。更确切地说,它与解构风潮在新世纪的式微有关。进入新世纪之后,学术界一度风行的解构主义思潮逐渐趋于低潮,大众心理也开始由原先的怀疑和重估一切价值的激进立场趋于平和,虚无主义、怀疑论逐渐退出。《西游降魔篇》在价值取向上的这种反转,显然是准确把握了当前社会的此种心态,从而迎合观众欣赏要求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