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40X(2013)04-0024-08 一、香港电影“北上”及其纠结 香港电影是电影史上的一个成功故事,香港也因之被称为“东方好莱坞”。香港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际遇,中西交融的文化特征,高效专业的商业化社会形态,吃苦耐劳、开拓应变的香港精神,让其电影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90年代随经济高速发展达到鼎盛时期。这座约600万人口的城市,制作电影的数量超过很多国家,输出电影之多仅次于美国。而如果按人口比例算,香港影片产量实居世界之首,并在一个较长时期内成为华语电影中取得较高成就者。那些独具风格不可复制的“香港制造”,成为香港流行文化,进而成为香港文化的代表,构成一代人、数代人难忘的历史记忆、情感记忆。“香港电影对于香港文化的影响一直很重要,从过去到现在。八九十年代,我们可以说香港的文化就是电影文化。”[1] 因特殊的地理和历史,香港有着华人地区最为复杂的人口结构和文化冲突,也是世界东西方文化交融最为突出的地方。本土文化和欧美文明交叉其中,在香港这个面积不大的地方找到各自生存的空间,并且形成了碰撞、互动、交融,构成了香港电影产生和发展独一无二的文化语境。香港文化在历史上属于广东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延伸。开埠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香港渐成一个兼具东西方文化的港口型城市。两种不同文化的交相碰撞、渗透与融会,使香港形成了特有的多元混合的商业都市型文化形态,东西文化共生,传统与现代交融。[2] 香港是一个商业化很强的社会,香港电影自然也是商业性很强的电影。香港电影的运作机制始终以商业利益为轴心,尽可能地运用、汇集更多的商业元素以争取更多的观众和市场,是香港电影不变的、永恒的法则。但香港电影高度商业化的结果却并非高度的类同化,而是在类型化的基础上求新求变。香港的类型电影,除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以李小龙、成龙影片为代表的功夫片,吴宇森的枪战/英雄片,还有喜剧片、枭雄片、黑帮片、鬼片、赌片等各种类型。“曾经创造世界电影奇迹的香港电影,几十年来的嬉笑怒骂、唱念做打,已然形成了立足于香港本地并根植于民间的文化特色,无论是20世纪70代的许冠文、80年代的成龙与周润发、90年代的周星驰,都是此文化旗帜下的领军人物。”[3] 美国电影学者大卫·波德维尔在其研究香港电影的专著《香港电影的秘密》中,深入分析香港电影20世纪70年代至今的艺术成就及其对国际影坛的贡献,解密“香港电影为何如此多产,甚至在最辉煌的年代香港被称为东方好莱坞”。他引用《纽约时报》影评人对香港早期功夫片的评述:“那些张狂的娱人作品,其实都包含出色的创意与匠心独运的技艺,是香港给全球文化最大的贡献。最佳的港片,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载满可喜的艺术技巧。”[4](p14)这种电影叙事中娱乐的极致化,似一场场视觉盛宴,使香港电影获得了极高的观赏价值,也是香港电影在娱乐精神外包装下所收获的独有美学财富。 香港电影工业自然而然形成了与香港社会相适应的运作模式及其标准:市场是否成功无疑是衡量一部电影、一个导演成功的最重要尺度和标准。但是,这种运作模式并没有完全扼杀香港电影及其导演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尤其是艺术应变能力。在中国内地第五代电影革新浪潮以及台湾新电影风生水起时,香港电影新浪潮也应运而生,为香港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在电影史学家看来,香港电影新浪潮不过是一场改良运动,既不是一次自觉和有组织的电影运动,也不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电影革命。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主要代表人物都是土生土长或少年时期已长于斯的香港新一代,他们以敏感触觉和新锐画面,富有冲击的创新意念,将西方现代电影观念融入本土题材,拍摄出一批具有震撼力、令人耳目一新的电影,为香港电影注入当代气息、生活质感和现代电影节奏,开创了香港电影的新局面,对宥于保守和传统意识的香港电影创作形态、市场形态、工业形态,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作为一种新电影形态,为香港电影的“黄金十年”繁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罗卡先生指出:香港新浪潮“影片的技艺成就或各有参差,美学上的取向也各有不同,但都富有青春活力、敢于尝试,在商业大潮中或逆流而上,或把持着独木舟经历悬湍、穿越重重险障。正是他们的大胆尝试、不懈努力,使香港电影类型百花齐放,主流与旁流、支流一再激汇而后更加壮大。”[5](p2) 作为曾经的“东方好莱坞”,香港电影总有太多的成就、太多个名字让我们无法忘怀。直到现在,仍有香港电影人喜欢回头缅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黄金十年”,并且生出无限的感慨。1995年,香港《明报月刊》以“香港电影之死”做该期封面专题。该刊刊文指出:急功近利、膨胀过速,题材重复、创意不继,人才青黄不接、银幕上老面孔充斥,拍片一窝蜂、重量不重质等,这种恶性循环终令香港电影步入力有不逮困境。[6] 就在香港电影陷入低谷乃至绝境之际,中央政府伸出援助之手。“内地与香港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协议(CEPA协议)于2004年元旦实施,按此条约,香港电影只需通过审查就可不受进口配额限制在内地发行,香港与内地合拍影片视为国产影片在内地发行,使得香港电影获得空前巨大的内地市场空间,并且争取到相当可观的市场份额。2008年,香港电影正式拉开以内地档期为主导而先于香港上映的序幕。陈嘉上执导的《画皮》于9月26日的国庆前夕在内地上映,票房达到2.32亿元;该片10月2日才在香港上映,票房只有1038万港元。对于香港电影来说,内地电影市场的空间及其效益比起香港本土市场更加广阔,甚至可以说是“得内地电影市场得天下”。“2010年,内地电影市场取得101.72亿元的年度票房,其中,华语片票房前十名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叶问2》《锦衣卫》等都是香港导演北上的合拍片,合拍片的票房在内地电影年度总票房中所占比例已经超过四成,显示出港片北上的规模已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7]而以导演论,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上票房收入排前10名的国产影片中,《龙门飞甲》《新少林寺》《窃听风云2》《白蛇传说》《画皮》等5部影片都由香港导演执导,这些影片深受大陆观众青睐。不少香港导演的新作几乎忽略香港本土市场:年度票房已经130亿元的内地电影市场,比起只有12亿港元左右的香港电影市场,在更大程度上决定了香港电影、合拍片的发展走向和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