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大片之“惑”,差不多是相伴大片而与生俱来的。“惑”字之意,具有双重意涵,或指来自外部因素的压力与诱惑(兼含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生态环境),或指来自内部因素(即大片制作者与主创者因陷于GDP迷惑但却志得意满而难以自拔)。事实上,自21世纪伊始《英雄》问世,以迄于《金陵十三钗》和《画皮2》,无不堪称皆系抢眼热映的市场骄子,但是,在商业创意与文化创意的互为衔接上、在悦目与赏心之和谐交融上,则似乎一直是差强人意而每况愈下,罕有可堪称、不逊色于世界级的如《阿凡达》《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或《悲惨世界》等精品力作。由此不妨就大片十年给出必要的反思,是为“祭”。 诚然,刚刚逝去的2012年是个充满挑战意味的年份,也是个充满文化震荡的年份。新春之际,由于“中美电影新协议”①达成后,好莱坞霸权如虎添翼,单看去年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总和已达80.7亿元,与前年同期票房57亿元相比较,可谓大幅度增长。然而,细究其底里,据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统计的票房数据显示,在这80.7亿元总票房里,美中拆账,竟落得七成对三成(即:52.66亿元比28.05亿元)的惨淡结果②,占领前六位票房高端的影片,诸如3D新版《泰坦尼克号》、《碟中谍4》、《复仇者联盟》与《超级战舰》等,悉数都是好莱坞大片,大有可将中国电影市场翻盘之势。上半年上映的国产影片计有一百余部,除去5%左右基本保本以外,其他影片全部亏损,国产电影市场空间在好莱坞大片的强势挤压之下日趋狭窄,被媒体嘲讽为一场无可奈何的“集体文化陷落”。 继此之后,人们看到,以《黄金大劫案》、《杀生》、《匹夫》、《浮城谜事》以及《我十一》等中生代导演抱团“抗坞”,继又有七月的“国片市场保护月”,八月暑期档的国片群体式上阵,再到国庆黄金周之“本土保卫战”和年底的贺岁片“大角力”,一路苦斗血拼直到年末岁尾,国片票房虽然勉强拉高,在全年总票房170.73亿元里,它仅以82.73亿元对外片88.00亿元,第一度在本土市场以微弱的差距(仅占48.46%)而落败③,国片曾连续九年在本土市场创下压倒好莱坞电影票房的优势,转瞬也就遭到削弱与覆盖。中美之间大片“博弈”的局面顿形恶化,令人惊愕地发现:中国电影已然来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 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是严峻的,中国电影产业显然尚处于现代化产业的初级阶段,在现代性产业链的构建上,它显然并非一艘无坚不摧的“航空母舰”,而仿佛只是一条行而难远的“大船”,因而在全球性电影产业激烈竞争的生态环境里,它是比较脆弱而经不起大风大浪的。当大片沉落,与好莱坞博弈的“前锋”溃不成军,单靠几匹内地电影市场上的“黑马”,诚然是无力挽狂澜于既倒的。 在全球性的文化生态环境里,当代世界电影产业较量的一个焦点,集中地体现为大片的博弈。 在当今国际角逐的新格局里,好莱坞大片是以1975年的《大白鲨》和1977年的“星战”系列片为标志而兴起的,制作豪华型、奇观化的大片恰恰是好莱坞手里一张通吃全球的王牌。中国诚然不能孤立于这一世界电影潮流之外。中国商业大片的崛起,敢于跨文化而与好莱坞博弈,恰恰标志着我国电影产业意识和产业力量的苏醒,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电影产业的整合与发展。不妨说,中国电影由此而迈出了走向海外、并在拓展国际传播空间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步。 新世纪伊始,最引人注目的现象无疑是《英雄》的横空出世,它是依托在中国和平崛起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上的。《英雄》曾为中国电影创下史无前例的2.5亿元(人民币)的高端票房纪录,而其跨文化出征竟仿佛携带着一股“创世纪”的飓风,从东方而漫卷西方。该片以华语电影的民族身份,经美国发行商两年“雪藏”而在2004年夏季档推出,乃连续两周稳坐北美地区电影票房冠军交椅——它占有2175家主流影院,赢得票房总计5370万美元,开中国电影百年难期的域外新纪录,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强势起步奠立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与此同时,又在国际主流市场上打出了一片新的天地,令世界为之震惊。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称:《英雄》“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时代的帷幕”④。张艺谋的名字,随之乃被赋予了一种“英雄”般的文化象征意义,标示了中国电影产业狂飙突进的气势和力量。 试看中国电影产业结构的重组,由2003年发轫,在此之前,好莱坞大片基本上占有了中国电影市场份额的55%到65%。单举十年前的2002年来说,中国电影市场在该年度的票房总额不足10亿元(人民币),《英雄》单片的票房即占到该年度票房总和的四分之一强。继后,又有《十面埋伏》《功夫》《神话》等大片接踵而来,呈现出大片博弈第一度的强力冲击波,迭创票房佳绩,昭示了一派文化博弈的锐气与风采,重振了中国电影产业之雄风,具有自身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彰显了中国电影与世界对话的产业实力。 但是,与美国电影相比,中国大片起步也晚,自《英雄》市场凯旋以来,我们与好莱坞大片博弈的第一个回合告捷,不妨说,首先解决了中国电影产业转危为安的生存问题。此后,我们与好莱坞的博弈,则已进入到了更为关键性的第二个回合,其核心命题就是努力提升电影文化的软实力,尽快向现代化大电影产业升级,不断实践民族文化的主体创新并努力拓展在国际空间的传播实力。然而,面对第二个回合的交锋,中国电影产业却迟迟未能向时代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