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德鲁克(Peter Drunck)1962年首次提出物流是经济领域“降低成本的最后边界”后,物流业已成世界各国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为了解决物流流通问题和降低物流成本,各地大量兴建物流园区,2009年中国将物流产业列为新兴产业,并把“物流园区工程”列为9项重点工程之一。[1]据2012年调查中发现物流园区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同质化现象较严重,[2]一些中小城市物流园区数量过多、盲目建设、缺乏全局性的统筹考虑。本文探幽发微,发现各地发展物流园区不计成本和收益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背后,除了地方政府官员政绩升迁制度外,地方政府的利益保护策略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国内外专家、学者对中国各地区的重复建设现象作了大量的研究。从发达国家物流园区的发展分析,德国、日本物流园区的发展得益于政府的科学规划和政策引导。樊纲、张曙光等[3]以假定地方政府代表区域内的整体利益,分析了地方之间的“兄弟竞争”情况。沈立人、戴园晨[4]认为,地方政府具有经济调控主体和经济利益主体双重身份,“诸侯经济”的产生是因为政府向经济利益主体身份的过度倾斜所致。林毅夫、刘培林[5]认为,地方政府保护和市场分割行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央政府赶超战略和特殊体制的产物,中央政府应改变对基层干部的考核体系,彻底放弃赶超战略对解决地方保护等顽疾是至关重要的。朱长存、顾六宝[6]认为,地方政府的利益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政治利益,二是经济利益。周黎安[7]认为政府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并不主要在于地方经济利益,而是在于嵌入经济竞争中的政治晋升的博弈。 地方政府发展经济既可获得经济利益,又可以从经济发展中获得政绩。各地发展经济主要依靠吸引外资,同时保护和培育本地市场。因此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过程中一般采取市场竞争和保护两种手段。巴尼(Barney)[8]等学者对资源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认为资源具有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和难以替代四大特征,其中有价值和稀缺性是产生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因地方政府在区位资源、经济基础和与中央政府关系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各地政府可能具有相同和不同的竞争力。 目前,我国有关物流园区发展方面研究的文献很多,主要集中在规划布局、需求预测、园区规模确定、节点选址、开发模式、赢利模式等方面,大多以单一物流园区为研究对象来展开,而对各地方政府发展物流园区之间的竞争以及区域物流园区发展竞争的研究者较少。赛局理论提供了一个学习个别决策者战略行动的框架,提出了更广泛接受的解决方案。本文运用赛局理论对地方政府发展物流园区的策略选择进行探析,讨论地方政府在物流园区发展中的资源优势决策行为,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 二、我国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1.物流园区发展现状 2006年中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规定,物流园区(Logistics Park)是指多种物流设施和不同类型物流企业在空间上集中布局的场所,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综合服务功能的特定区域。在《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中,物流园区是为满足货物转运、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等物流需求,依托区位交通条件,与城市综合功能和产业体系相配套的公共性物流基础设施群,是布局集中、用地节约、企业集聚、经营集约的物流功能集聚区。目前,虽然已颁布国家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国内仍然存在着物流园区界定不清的问题。主要是因物流园区的发展阶段不同,理论界只看到园区成长中的一个环节,导致社会各界对物流园区认识的不同理解。 在物流业发展过程中,中国物流园区发展比较晚。自1998年在深圳平湖建设了第一个物流园区以来,经过十余年飞速发展,取得一定的成果。根据2012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学会对全国物流园区进行的第三次全面调查,全国共有各类物流园区754个,与2008年的475个相比增长了58.7%。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都远远超过了国外物流园区的增长速度。《第三次全国物流园区(基地)调查报告》数据显示,[9]已经运营物流园区348个,占46%;在建的241个,占32%;处于规划中的165个,占22%。从区域分布看,北部沿海经济区物流园区发展速度较快。具体区域分布如表1所示。
(1)园区开发与投资 目前中国物流园区的建设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即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政府规划、工业地产商主导开发,企业自主开发。其中政府规划、企业主导开发模式占66%,是目前物流园区开发中采用最多的模式。在建及运营的物流园区投资规模1亿~10亿元的占44%,投资主体中民营企业占52%,政府或国有企业占43%,外资、合作投资非常少。园区建设资金87%来自自筹,仅34%是国内贷款,部分利用国家预算和外资。从占地规模看,物流园区占地0.1~1平方公里的占46%,占地10平方公里以上的占17%。在管理模式方面,企业自主管理为主导的管理模式占62%,由政府管委会负责管理的占33%。 (2)园区经营与管理 《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将物流园区类型分为综合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综合服务型四类,其中综合服务型物流园区数量最多,占69%。从园区主要业务功能来看,虽然仓储、运输、配送等传统业务功能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加工、交易、转运、海关报关以及金融物流等服务发展迅速(见表2)。园区流转主要商品呈现出多样化、服务领域广的特征,其中食品和建材各占60%,家电、化工、农副产品、钢材占5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