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0年代开始,也就是具体派①活跃的时期,日本的实验电影开始了逐步发展。日本实验电影的发展与欧洲不同,日本不具备深厚的工业文明背景,技术和理念对当时日本实验电影的发展都产生一定限制性,二战之前日本可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实验电影。虽然历史的背景束缚了实验电影在日本的发展,但是它与亚洲以农业文明为主体的诸国相比较还是走在了前列。热爱电影、胶片和光的艺术的日本青年以不同方式进行各种创作活动。50年代日本有青年电影小组,大学生电影小组,也有8mm胶片电影小组。西田几多郎认为不能只停留在表面的层次来分析西方,以此来确立自身的文化位置与方向,而是要将西方的文化视为一种寻求自身文化形态的“媒介”。他提到:“今后,日本人必须深度挖掘西方思想的根源,从这一根源所捕捉到的根本之处来进一步发展。”然而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中,日本的实验电影同期也展开了,1955年在前卫的和实验精神的氛围中开始了实验电影创作。这个时期40-50年代是美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成熟期,日本实验电影同时受到了美国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创作风格影响。 松本俊夫1932年生于名古屋,既是理论家也是优秀的蒙太奇影像艺术家,也被称为既不确定又脆弱奇怪的幻想世界(强调非日常性的毛骨悚然的概念和稳定不安的概念)附体的影像艺术家。《蔷薇的葬列》《修罗》《十六岁的战争》是洋溢着毛骨悚然概念的作品,代表作《艺术男》是强调日常不安概念的作品。他花费15年的时间将梦野久作原作《脑髓地狱》做成电影。研究毛骨悚然与妄想,主张“积极地顶撞毛骨悚然”。其中松本俊夫、山口胜弘和武满彻合作的作品《金鱼》就是在50年代创作的,影片里梦幻主义的戏剧结构,超现实主义的音乐和空间将电影结合得完美无缺,成为日本实验电影的里程碑而受到世界方方面面的关注。松本俊夫50年代创作过《银轮》《呼唤春天的孩子们》《300吨拖拉机》《安保条约》。60年代创作了《白长线的记忆》《黑影的记忆》《谎言真实的一面》。高产的影像创作的同时,他还撰写了多部长篇小说,关于影像的论著有《影像的发现》《表现的世界》《映像的变革》《幻视的美学》《映像的研究》。松本俊夫担任过著名的“影像艺术与科学”社团的团长,60年代他和大岛渚、佐藤忠男、若松孝二、筱田正浩等人创办《电影批评》杂志,与寺山修司和大岛渚齐名,是日本独立电影三大支柱之一。 寺山修司1935年出生于日本青森,是日本实验电影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其特点是充满智慧的创意与精炼的造形、隐喻、寓言的幻想影片。《二头女》《劳拉》《橡皮》等追求概念性制作,大部分的作品中使用挂钟;遗作《再见吧!箱舟》是围绕挂钟的故事,表现了时间的紧迫和生命的急促。寺山高中时代就加入了文学社团,高中毕业之后考上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国语文学科。大学期间创作诗歌,并在18岁那年获得第二届“短歌研究”新人奖,19岁休学。1967年组成了演剧实验室“天井栈敷”,以剧作家、诗人、表演艺术家等身份活跃在日本。他在艺术的表现手法上可以与西班牙的达利、毕加索、美国波普艺术的代言人安迪·沃霍尔媲美,47岁英年早逝。 独立电影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大岛渚是日本著名导演,1978年《爱之亡灵》获得三十一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是日本“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但并不意味着他就是日本电影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具有独特的个性,中早期影片带有明显的先锋前卫色彩,他所有作品的主题几乎都在不同程度上有反传统、反体制的特点。 在日本实验电影脉络上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导演,他们的创作风格多样,独立影片的创作作风延续至今天。川中伸启1941年生于东京,擅长运用再摄影、低速度摄影、逆回转等手法(比如《反馈》和《透过装置》)强调胶片的潜在能力,是表现独创印象的“结构性”艺术家。川中和萩原朔美一起共同制作《影像书简》系列,显现纯真一面的同时,追求胶片本身所具有的“厚度和情绪”。萩原朔美1946年生于东京,并非将电影用于构造幻想世界,而是将电影作为一种媒介来记录现实,制作以时间和记忆为主体的影像。有着明确的观念主义倾向;创作的《TIME》《KIRI》《蝴蝶》等作品的风格证明了他是抽象影像艺术家,展现出追求影像中记忆的强硬姿态。 山田勇男1952年生于北海道,他的电影和故事片不同,与宫泽贤治相似拥有奇妙的诱惑和宁静的梦想。《蓝零年》《冬天的画稿Vorzeiten在过世界》中能看到自我断绝,尝试超越新次元的野心。导演奥山顺市1947年生于东京,追求欲望和爱情的电影,是进行恋物癖实验的影像艺术家,代表作品《LE CINEMA》,仅用胶片一秒间的24帧作为号码1到24之间数字排列的素材,改变数字排列组合,逆转排列,随意排列帧,将恋物癖像字谜游戏性质似的表现出来。 铃木志郎康1935年生于东京,电影追求和“我”的关系,虽然有打开日常生活空间的日记电影,但其代表性特征是意识过程中制作的原电影概念;代表作品《日落的印象》《十五日间》,绝不是单纯追求内在,是对心理主义的追求,也在追求健全的“我”,强调题材的客观化,也是追求自己最终形式的日记式电影的创作方式。然而山本安德,又是将日记电影的累积性的特点体现出孤独感的影像艺术家。《Pluse》以最低限度概念的日记形式开始拍摄,但使用的是日常纪录片方式,它的表现手法中包括一个连续体的整体蜕变,具有珍贵价值。而且,《Pluse》是世界上前所未有把全篇连续上映的作品,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案例。 被称为日本数字电影第一人的安藤紘平导演1944年生于东京,在寺山的劝说之下走上电影道路。他的作品使人感到寂静、沉寂、静谧,是“感觉性资质”的影像艺术家。《好像电车通过1-3》是超越日记的手法,运用融入幻想的影像记忆,采用新鲜独特的手法制作。《爱因斯坦从黄昏的远处来》可以感受人生安静的距离感,像是宇宙另一边的距离,不可思议的神秘充满了影片。坂本崇子是把关系与距离用自身视线拍摄成日记电影的影像艺术家,代表作品《等待圣诞节前夜的白天与夜晚》质朴的强劲表现,可以感受到当时的心境。她的作品犹如影像与作家自身在恋爱,存在梦想和记忆般的近与遥远的独特距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