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890(2012)03-095-09 民间文学是国产动漫的源头活水,是国产动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宝库①,然而当下国产动漫疏离乃至背弃了民间文学传统,严重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失去了与美国、日本动漫分庭抗礼的能力,在所谓的国际化、现代化过程中迷失了立身之本、生存之基——民族性,既失忆又失语:对内背弃民间传统舍本逐末,对外丧失话语权力沦为附庸。这样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导致国产动漫受众流失严重,国内青少年动漫受众市场不断萎缩,直接危及到国产动漫的生存与发展。 一、当下国产动漫对民间文学传统的迷失 当下的国产动漫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文化精髓隔膜得太久太深了:要么抛弃许多本民族文化的历史记忆,徒然失忆;要么不知道如何将残存的记忆童话式地传达出来,哑然失语。我们自己的动漫无异于“扶不大的阿斗”,经受失忆症和失语症双重困扰,将丰厚的民间文学资源束之高阁以致无人问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同时也是更可怕的是,外来动漫强国都在企图染指中国古老的传统民族文化并从中汲取动漫创作的灵感,在赚取了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力灌输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志,“潜移默化”之中对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一代实施文化殖民策略。 1.国产动漫民族化的失忆 美、日动漫强国和国产动漫早期“中国学派”的成功主要在于:动漫艺术童话式的想象并非完全没有根基,而是蕴涵着深刻厚重的民族文化精神,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格,这是掩盖在巨额投资、高新科技、大制作表象下的深层动因。民族的即世界的,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动漫作品才能为本民族观众喜闻乐见,同时也才能给其他民族以美的享受。制作成本低、科技含量不高的日本动漫之所以能与美国大佬的大手笔相媲美,根由就在于其独特而鲜明的日本民族风格。民族化在任何时候都是摆在第一位的,然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国产动漫患上了严重的失忆症:一味盲目西化,慢慢背弃民族化传统,东施效颦,渐行渐远,竟至于找不着北,典型的如《魔比斯环》。 平心而论,《魔比斯环》并不是一部粗制滥造的国产动画片,它的成熟技术代表着目前中国三维动画电影的最高水平。《国际漫画艺术》杂志编辑约翰·雷特(John Lent)看完该片后说:“我毫不怀疑,你们的技术已经开始抗衡好莱坞或欧洲。②但是就是这么一部大制作,与同期上映的外国动画大片《加菲猫2》相比,《魔比斯环》的票房简直令人惨不忍睹,上映后首周票房却不过区区200万元。令人痛心和不解的并非票房上的失利,而是中国动漫人对本民族文化自信心的严重缺失。不能否认《魔比斯环》在技术上和产业化方面对中国动画电影所做的贡献和影响,但至少在文化传承这一块,它并不尽如人意,首先就使得中国观众缺乏文化认同感。首先是民族的,然后才是世界的,《魔比斯环》显然没有做到这点。该片败北的最主要症结所在,就是舍本逐末,为了技术放弃了艺术,为了国际化放弃了民族化,缺乏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文化上的错位导致该片土不土、洋不洋,不伦不类。 仅从片名上看,它就显得洋味十足,从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感到莫名其妙。主角形象都是高鼻深目、黄毛蓝眼的欧美人,名字也是西洋的,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贾磊磊指出:“影片从故事情节到人物设计上完全是西化的,中华文化再次从这部影片中缺失。”③该片最初的故事创意来自法国让·纪劳的漫画,情节结构采用了英国莎士比亚《哈姆莱特》的故事原型,然后加入了一些魔幻和科幻的因素,讲述了一个在科幻电影中很常见、很老套的平庸故事。这种题材显然并不新奇讨巧,早在美国动画片《狮子王》、美国电影《王子复仇记》和中国电影《夜宴》中被反复多次演绎过。而且该片模仿西方痕迹相当严重,连人物的名字都是英文名,北京电影学院郑洞天认为:“《魔比斯环》的场面像《星球大战》,城市构造像《第五元素》,战争场面像《指环王》,故事是从国外学来的,整部影片就是没有中国文化元素。”④再加上原汁原味的英文台词,时下最流行最前卫的炫酷元素,全然欧美式的表现手法……整部影片国际化得让人忘记了它的血缘出处,难以想象这一切竟然出自中国动漫人之手,如若不是其中一段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的中国功夫打斗场面,外加几个晃来晃去的中国龙的镜头,恐怕再也找不出多少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元素了。每一个不熟悉此片背景的观众,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西洋作品。作为中国原创,《魔比斯环》没有中国人智慧的体现,没有中国人艺术的创造,没有中国文化的传递,更没有中国人思想的展示,根本没有让中国观众体味到中国本土文化的存在,在心理上感觉到一种文化背叛。“一个中国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西方文化的配置、用外国人都熟悉的故事和场景去竞争,其实并不具有竞争优势。同时,从剧作来看,影片故事复杂,元素太多,核心的东西却被稀释了,我觉得这其中有一个技术倾向的问题:为了完成技术上的难度,使我们放弃了一些剧作上的东西,影响了故事的完整性。而放弃的东西显然无法用技术来弥补,这成为影片的致命伤。⑤ 动漫创作,需要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独特的创造力,而不是盲目地迷信外国大牌,迷信外国的高端技术这些虚浮的东西。更有甚者,为了所谓的国际市场,将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牺牲殆尽,这无疑是本末倒置,舍本逐末。重金和高科技挽救不了动漫艺术,振兴不了愈发萎靡困顿的国产动漫产业市场,更不能疗救中国观众日益扩大的对国产动漫的厌弃心理。看看美国制作的动画片《花木兰》和《功夫熊猫》,同样是瞄准国外市场,采用了国外的题材,形式上充满了国外的元素,可是骨子里还是美国的东西。再想想“中国学派”,技术要比现在落后得多,资金和人才更是少得可怜,可是当时创作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经典动画片,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光彩夺目、毫不逊色,个中原因值得中国动漫人好好反省和深思。曾为《大闹天宫》配音的六小龄童表示:“花木兰、孙悟空这些形象都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却被外国人当成宝贝去拍,我们的制作方忽视传统题材挖掘,而去照搬西方动画的东西,这样下去中国动画电影只会走入死胡同。”关于《魔比斯环》,他很痛心:“中国人去拍西方风格的动画片,西方人却来挖中国题材找故事,国产动画片还有没有未来?”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