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J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2)04-0083-06 华语电影的术语已经逐渐获得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同。华语电影的实际内涵应该是“中华文化电影”,而非仅仅为“中华语言电影”。“华语大片”最为符合华语电影的界定。新世纪的华语大片经历了从大片到“后大片”或广义的大片阶段。 华语电影大片引发了中国电影的观念革命,确立了电影的工业或产业观念和电影营销观。开始越来越重视新媒介的宣传营销。“华语大片”的文化表意策略与叙事也发生了变异。华语电影大片是对中华文化的影像化转换,表现为传统诗学的影像符号化表述与写意性、表现性的影像再现等方面。叙事则体现出影像叙事的特点。 华语大片形成了自己“视觉本位”的美学,但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很多文化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也需要宽容。 一、“华语电影”与“华语大片”:广义与狭义 近年来,华语电影的术语已经逐渐获得了业界与学界的认同。有别于常用的中国电影(Chinese Cinema),英译名为Chinese Language Cinema,意为更偏重于使用汉语语言的标准:“主要指使用汉语方言,在内地、台湾地区、香港地区及海外华人社区制作的电影,其中也包括与其他其他国家电影公司合作拍摄的影片。因此华语电影是一个涵盖所有与华语地区相关的本地、国家、地区、跨国、海外华人社区及全球电影的更为宽泛的概念。”① “华语电影”的提出并为学界接受并非偶然。它由海外华人学者提出,代表了电影研究的新视野,是一个适时应运而生的富有理论延展性的术语。它把内地、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两岸三地乃至其他华语地区的电影整合起来,进行整体性的思考,使我们能在一个全新的、广阔的前瞻性视野中,来理解与把握全球化背景下华语电影发展的整体状态。更为与时俱进的是,两岸三地乃至多地、跨国的合作拍片方式越来越普遍,局限于一地的封闭式拍片方式无论数量还是影响力都渐趋衰落,两岸三地乃至部分海外的电影开始进入一个跨越区域、国家甚至民族疆界而互相渗透、合作、融合,在此种态势之下,伴随着“大中华文化圈”的强势崛起,“华语电影”无疑颇具现实概括力和理论活力。以往我们常用的“中国电影”、香港地区电影、台湾地区电影等术语难免捉襟见肘。因此用“华语电影大片”来指代“中国电影大片”也有其合理性。 但任何术语都有适应性和有效性的问题。“华语电影”如不加适当的定位限制,笼统地说只要是剧中人讲“华语”就是“华语电影”,也面临着消解的可能,有一种“无边的华语电影”之虞。这一术语应该适当狭义化。究其实,它是后于诸如中国内地、台湾地区电影和香港地区电影的“后设性”的术语,是全球化时代的产物。它与国际范围内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的终结”,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香港地区的回归、中国的加入WTO,台湾地区的政治变动,全球化进程的加剧都有着纠结难清的复杂关系。而狭义的华语电影,非华语电影大片莫属。 在我看来,界定“华语电影”的义项,按权重性排列依次有: 1.主要制作者(编剧、导演、制片人); 2.主要演员明星; 3.投资方; 4.拍摄地; 5.次要演职人员; 6.发行方与发行范围等。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华语电影呈现出混合性或含混性。最初提出以电影中是否讲华语来界定华语电影,表现了界定者的努力和语言自觉。但是,华语电影中的“语”应该重新定义,要尊重电影自身的本体语言特性,更要考虑电影主要是通过独特的电影语言(而非文字语言)与文化传统发生关联的。 电影是一种影像语言艺术,文字语言在其中并非占有本体性地位。当年阿斯特吕克称“摄影机如自来水笔”是一种比喻性说法,摄影机并不等同于自来水笔,电影语言也不等同于文字语言。这也正是麦茨第一电影符号学为人所诟病之处。 在电影中,作为对白或画外音的语言在电影这门“视觉艺术”中的重要性比之于文学这样的以文字语言为本位的艺术要弱得多。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认为印刷文字是维系作为一个民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重要媒介,“印刷语言是民族意识产生的基础”,但自从电影产生以来,电影毫无疑问也加入到这一建构“想象的共同体”的过程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电影不是以文字语言、印刷语言的方式,而是以影像、符号的方式。 尤其是华语电影大片都有国际票房的诉求,而一旦到了海外,讲不讲中文对于非华人观众和不少不懂汉语的华人观众就不很重要了,他们是通过视觉语言来感知中华文化的。 这也涉及到电影以影像的方式对原来蕴含于语言文学、美术、音乐、戏剧戏曲、舞蹈等艺术门类中的艺术精神、意蕴、伦理观、价值观等的影像化表现的问题。现代传播学认为,在一种民族文化向另一种异质文化的传播的过程中,会发生变形、磨损等现象,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贴现”或文化折扣(culture discount)。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文化的传播也会出现这种现象。电影是一种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从经典、高雅文化通过电影影像向通俗、大众文化的转换必然会有变异、磨损,甚至文化的扭曲、变形和新的混杂性的文化的重构和创生。 鉴于此,华语电影的实际内涵应该是“中华文化电影”,而非仅仅为“中华语言电影”,从英语的角度说,应该把Chinese Language Cinema改为Chinese Culture Cinema、Chinese Symbol Cinema、Chinese image Cine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