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3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2)06-0062-05 一、老挝电影萌芽时期:商业电影和政治电影在两个不同政权管辖区的相对繁荣 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首次公映,这一天被定为电影诞生之日。之后两三年的时间,电影开始传入东南亚,最早在菲律宾和泰国流行①。19世纪末,随着法国殖民势力的渗透和控制,老挝也在这一时期接受了世界电影的传入。但一直以来,老挝独立的民族电影是东南亚国家里最不发达的,产量及质量较低,各类书籍和资料一般就把老挝电影忽略不计了。但可喜的是,近年来老挝的电影事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政府对电影文化越来越重视,文化开放的姿态愈显自信,电影发展的前景逐渐清晰喜人。老挝政府已意识到“文化发言权”的重要性,意识到电影因其艺术性、趣味性易受青少年的喜爱,同时通过电影的形式向世界展现老挝的方方面面也更易为世界所接受,电影应成为爱国主义和国家形象的宣传利器。因此,即便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国发展电影事业的艰辛,但近年来对电影事业的支持力度有增无减。这也引发了人们对老挝电影历史发展过程的浓厚兴趣,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1893年,法国人对老挝进行殖民统治后,当局拍摄过一些电影,主要是纪录片,但这些电影资料已经找不到了。虽然老挝政府相关部门希望找到这些资料,以对历史进行研究,一些电影研究人员想从法国搜集这方面的材料,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乐观的发现。因此这也只能成为一个空白的阶段。但老挝电影的萌芽时期应该从这时算起。 1953年,老挝从法国的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老挝王国政府成为合法的政府。而反对君主专制的老挝爱国阵线也已逐渐发展壮大,控制了桑怒、川圹及琅勃拉邦等省份。两个政权出于各自的政治宣传目的,制作了带有鲜明政治色彩的新闻宣传片和纪录片。王国政府制作了众多的政府宣传影片和一些王室活动的纪录片,以美化王室形象,巩固王权。在拍摄政治宣传片的同时,王国政府对商业电影的扶持力度也很大,这期间拍摄的商业电影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可以说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因为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甚至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老挝都没有很有代表性的商业电影问世。20世纪60年代初,具有象征意义的老挝第一部故事片《真假朋友》由王国军队拍摄完成,很快又制作完成第二部作品《我们的土地》。这两部电影也被视为老挝商业电影的开端,但这一时期,老挝商业电影的运作十分艰难,电影人没有拍摄设备,没有自己的电影工作室,几乎都需要租借,而且电影的后期制作都是在泰国完成的。这一时期,老挝电影的领军人物是制片人坎京·班达萨,他的代表作是《三个轮子》。1960~1975年15年间,虽然老挝独立制作的电影不多,但题材却很广泛,主要为爱情、生活、社会现实、古典文学等题材,如《女孩的命运》、《当云雾消失的时候》、《伦潘的黑泰人》、《沙拉湾女孩的情思》、《深山猛虎》、《流浪女的眼泪》、《湄公河两岸》。同时,还演出了舞台剧《卡拉吉》(根据老挝古代长篇史诗《卡拉吉》改编)和爱情剧《昆鲁与娘蜗》②。这些影片或舞台剧的商业色彩浓厚,没有过多的政治色彩,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能够出现如此单纯的商业电影的确是难得可贵的。王国政府设立电影局,对国内生产和国外进口的电影进行管理,截至1974年,老挝有16个电影院,大部分在万象市,基本上是私营的,为该国商业电影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随着政权的更替,商业电影的发展环境没有得到延续和发展。 老挝爱国阵线由于尚未掌握政权,其控制的区域位于边远的农村山区,各方面条件十分艰苦,不可能拍摄商业电影。电影用于宣传鼓动人民反抗君主专制的作用显然更为突出,因此,老挝爱国阵线拍摄的革命题材影片以完全独立甚至对立于王国政府的形式出现了。1956年拍摄的纪录片《集结在两省交界》是老挝最早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得到了越南的资金援助和技术支持,主要在华潘和丰沙里两省放映。1956~1975年这一时期,老挝爱国阵线拍摄的电影以反映现实战争、政治斗争题材为主,以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投身反对王国政府、反抗外来侵略和干涉为主题。1965年出品的《二十年的革命历程》、1970年出品的《旱季的胜利》及《自由的土地》均以革命战争年代的大事件为创作背景,反映革命者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进行斗争的伟大精神,在当时的解放区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成为老挝革命电影的经典。解放区所拍摄的影片反映的思想形态具有很强的政治倾向性,与王国政府统治区所要表现的电影文化形成鲜明对比。这两类电影由于政权的隔阂虽共存却没有形成竞争,但从艺术价值的角度来看,王国政府时期的商业电影似乎更胜一筹。这一时期,老挝电影走出了两条各具特色的路子,客观上为老挝的电影历史增添了多彩的篇章。 二、老挝电影发展中期:长期的低迷和停滞 从1975年到20世纪末,是老挝电影发展的第二阶段,老挝电影发展陷入了长期的低迷和停滞。1975年年底,老挝全国解放,由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财政紧张,国家无力支持电影事业的发展,同时出于对公有制的片面理解,政府取缔了所有私营部门的电影制作及发行。1976年,文化部下设电影局对全国的电影生产发行进行管理,这一时期的电影只是一些政府宣传片和纪录片,如《全国代表大会》(1976年)、《老城的新生活》(1980年)、《猎象者的家园》(1982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纪念》(1985年)、《第四次党代会》(1987年)、《建设国家》(1987年)等。此外,还以视频录像记录了一些各地的大水灾等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除了国产纪录片,老挝这一时期主要从苏联和越南进口影片。法国殖民当局和老挝王国政府拍摄的影片由于意识形态与新政权有冲突而被禁止放映,王国政府之前拍摄的影片包括法殖民政府时期拍摄的电影大都被人为破坏了,留下来的200部电影又在1985年万象市大洪水中遭到毁坏。1980~1985年间,老挝对国外电影的管制是宽松的,从1983年以后,每年进口70部外国影片,其中包括泰国、英国、印度、中国香港、法国、意大利、美国等国和地区生产的影片。到1985年,因资金和技术的缺乏,导致电影院无力经营,到20世纪90年代初,只有极少数电影院勉强维持。1995~2003年间,老挝全国仍没有一个专用的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