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电影自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到目前已成为表述全球华人电影经验和华人电影共同体世界存在的核心概念。①然而,华语电影在以语言为基础命名了华人电影共同体、并获得广泛的认同之时,其问题意识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取代华语电影概念最初的协商性、差异性和批判性的问题意识,是一个以总体性、整合性、规范性和共同性为主的问题意识。由此,华语电影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自己可能造成的历史和现实压抑,将众多的华人电影活动、电影现象放逐到人们的视野之外,而难以充分地反映华人电影的差异性及其在全球电影格局中、电影历史中的霸权和反霸权关系,也不足以概括当下华人电影发展态势。因此,将华语电影再次问题化,并多层次、多维度地提出华人电影研究概念,或许是华人电影研究的当务之急。 一、华语电影概念之发展 华语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是两岸三地电影取得世界性影响下,三地学者在关于身份、话语权和认同的争论中,为了形成批评两岸三地电影的共同对话平台,②也为了在全球化背景中解决华人电影的命名及其理论表达,以超越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冲突的语言命名了华人电影概念。③其后,通过学术会议、出版物、理论阐释,批评实践以及海外大学中华语电影课程的开设等,华语电影概念被建构成一个整合了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其他地区华人电影的研究对象。 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有三个背景值得注意。第一,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同华人电影现代性经验在世界电影文化格局中盛衰起落密切相关。华人电影虽然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华人电影的影响在近八十年的时间里基本上还是局限于地区性范围和华人社区之中。尽管产生了李小龙和动作片等影响西方电影的现象。 1980年前后,大陆、香港、台湾各自出现的新电影运动,以影像语言反思现代化、反思现代国家建构及其民族历史叙述、反思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困境、反思本土经验在多重历史力量作用下的消逝、反思普通人的基本生存确定感遭遇危机时的焦虑和无序。由此,两岸三地电影就在现代性反思基础上构成了世界电影文化场域中的共同存在,也在全球电影文化中构建了华语电影的共同反思与批判精神。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人们在研究两岸三地新电影时侧重于关注他们不同的历史语境、各自的发展历程和文化表达,只是用华语、中华文化等来强调他们的共同性,或者用电影制作和传播的超越地缘政治性来强调华语电影概念的价值,而忽视了两岸三地新电影共同的现代性反思和批判精神。④但如果没有两岸三地电影的现代性反思与批判精神,而仅仅依靠所谓华语、中华文化等单纯语言规定性或者宏大的文化历史,是不会形成华语电影的世界影响的。因为此前近80年的华人电影也是华语电影,也是中华文化,但却没有产生世界性影响。 第二,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也同两岸三地政治、文化关系的变化相关,同两岸三地认同的分合密切相联。人们谈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时颇为重视两岸三地政治文化走向密切交流和统一的趋势,⑤但这种乐观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一时期两岸三地政治与文化分合关系的复杂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其间重大的差异。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恰恰是在台湾地区去中国化开始出现、香港去殖民化的空虚和“后97焦虑”加剧、内地现代主体性困惑与分裂的20世纪90年代。可以说,华语电影出现之时,正是中国认同成为问题之时。 就台湾地区来说,民主化进程改变了国民党所塑造的中国想象,台湾从被压抑的历史中挖掘出来,并产生了强烈的本土身份认同冲动,中国认同在某种意义上同压抑本土认同相联系。就香港地区来说,“97回归”临近,中国认同问题被提出,但一百多年殖民记忆、对内地民族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恐惧等也使中国认同成为令港人焦虑的问题。这些差异和政治分裂状态决定了两岸三地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还没有创作一部真正能体现三地共同经验的影片。⑥如20世纪80年代香港地区的《省港旗兵》、内地的《庐山恋》,都缺乏共同经验的有效表达。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两岸三地新电影的重要成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共同体的经验表达,而恰恰是地方性的现代性经验和焦虑。⑦台湾电影的本土意识与记忆、⑧香港电影的世界城市经验与焦虑,从本土和全球两个角度消解着政治中国叙事。 然而,两岸三地确实具有文化上、语言上、种族上的历史联系,具有众多共同的历史经验和历史记忆。再加上台湾地区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内地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香港世界金融中心和中国对外开放重要中转中心的建设等,也确实带来了两岸三地人员、资本、货物以及文化的交流,而共同的语言和文化传统等也形成了两岸三地一定的共同体意识,即使这种共同体意识尚不是民族-国家共同体意识,也是语言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意识。两岸三地的人们在交往中大体上还是会有“中国”意识或者“华人”意识。因此,两岸三地电影虽然没有意识地表达当下性的共同体经验,但它们也都一直有一个文化共同体情结。即使强调地方性记忆的影像叙事中,也不乏共同的共同体意识的存在,⑨如《悲情城市》中国和本土认同就交织在一起。因此,华语作为包含语言差异的共同语概念,既回避了两岸三地电影正统性和话语权问题,又能为之提供共同讨论的平台⑩。 第三,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还有一个全球化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大阵营紧张关系的松动与解体、冷战意识形态的危机等将各大文明之间的关系推到前台,(11)新自由主义、现代化意识形态与实践等所推动的经济资本和象征资本的全球流动,民族主义、后殖民主义、依附/发展理论、文化人类学、多元主义、社群主义等文化思想潮流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对现代性的反思、对本土文化与经验的强调,东亚现代化的成功,中国特色现代化建设融入并塑造全球现代化的进程,华人身份认同问题在全球范围内因为政治、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发展而凸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