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教育对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对中职生未来的工作而言,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在某种程度上比职业技能更重要。然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低效状态,教育目的、内容、方式等不切实际,空疏无用。现象学是近年来对教育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的一种哲学,它对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也极富启发意义。因此,本文将从现象学的角度审视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建议。 一、职业道德教育应然的目标指向:工作智慧 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是否合理是决定其成效的基础性条件。《关于加强和改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职业道德教育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着重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通过职业道德教育,要使学生逐步树立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1]这样的目标表面上看是正确的,实际上,从现象学的角度看,它存在着一些内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局限于具体工作的层面,没有在思维、价值观等深层次上设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不够完整、深刻。职业道德包括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四个维度。当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强调的无疑是道德行为,职业道德的认知、情感因素被弱化了。但是,认知因素在职业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中职生与小学生、初中生不同,他们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与道德认知能力,如果仅仅依靠行为训练来培养其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等就会事倍功半:另一方面,道德认知是全部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石,学生只有懂得职业道德要求的合理性,才会真心实意地按照这些要求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是非观、价值观等以道德认知为基础,行为训练的效果难以持久。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立的现象学认为,意识是人的根本规定性,思考是人类的本能,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生存状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是养成学生真正的智慧,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那么,对于教育而言,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养成学生的智慧,“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2]所谓智慧,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所形成的思维方式、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等,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智慧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品德、信仰是智慧天然的重要成分。由此关照,合理的职业道德教育目的应定位于工作智慧的养成,以及人生意义的获得。这样的目的突破了具体职业或工作技能的局限。确认道德思维是职业道德的核心,是非观、价值观的养成是职业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符合中职生的心理,尤其是思维发展水平。 第二,过于理想化、抽象化。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比如爱岗敬业、办事公道、奉献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等等,应当说是对工作岗位上的成年工作者而言的,如果不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要养成这些职业道德素养非常困难。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主要是在校园里,他们毕竟不是已经参加工作的成年人,因此,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不具有操作性。再者,这样的职业道德教育目标是理想的标准,即使对于成年人,大部分也达不到这么高的要求。中职生的思想品德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他们中不少人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意志力差,具体表现为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情感冷淡,缺乏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还有一部分中职生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等。针对中职生思想品德的现状,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是具体可行的,要求不宜过高,否则就是不切实际的空洞口号。例如,对于中职生来说,奉献社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要求过高了,只要求他们能够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立能力与独立学习能力就够了;在工作中诚实守信的要求对他们而言也过高,他们能够做到在学习与考试中遵守纪律已属难能可贵。所以,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不能好高骛远。 二、职业道德教育内容的应然源:生活世界 中职生应当养成哪些方面的职业道德?这里以《职业道德与法律(江苏专供)》(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为例来分析。从文本上分析,当前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抽象、教条。该书共有五课内容,依次分别是“塑造良好形象”、“展示职业风采”、“感受道德之美”、“恪守职业道德”、“提升道德境界”。其中第四课“恪守职业道德”是这样表述“爱岗敬业”这一内容的:“爱岗敬业就是在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重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勤奋努力,尽职尽责。……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职业成功的重要基础;爱岗敬业要求在工作中做到乐业、勤业、精业。乐业,是内心热爱并热心于所从事的职业,把干好工作当做快乐的事。勤业,指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刻苦勤奋……精业,指对本职工作业务纯熟,精益求精,使工作成果尽善尽美,不断地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做到乐业、勤业、精业,就能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绩,从中获得工作的乐趣;就会因尽到对社会的责任而得到社会的肯定和赞扬。”[3] 从这段陈述看,教材仅仅简单说明了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在工作中的要求,以及爱岗敬业的重要性。这样的叙述缺少具体事例的支撑和深入的分析,只是一些干瘪的条文,没有对爱岗敬业给予血肉丰满的阐述。例如,爱岗意味着在内心里认可岗位工作的要求,那么,岗位工作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如果要求很苛刻,还要不要爱岗?应有真实的事例来加以说明。敬业在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比如,爱岗敬业表现为按照企业的操作流程和制度一丝不苟地完成工作任务,虚心学习知识和技能,经历工作的摸索熟练后能有所创新,为企业节省成本等。爱岗敬业不是深奥的概念,只有条理清楚地阐述爱岗敬业的内涵,并以生动的事例来佐证,才能有利于学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准则。然而,现有的教材既难以激发学生的思考,也无法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因缺少实际意义而显得不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