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杨远婴(以下简称杨):好为导演,在女导演中,也可以说在第四代导演中,你的创作时间是最长的了,从20世纪60年代初进摄制组,到现在还在拍片。 王好为(以下简称王):我最近拍了电视连续剧《徐悲鸿》,38集,自己写的,这是我多年以来的愿望。 杨:剧本是你自己写的? 王:原先还不是我弄的。1982年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写了本回忆录,当时我就看上了,想拍它,先后约了两个作家写剧本,一个是李準,一个是柯岩。我跑去跟廖静文先生说。可是我们厂另外一个导演也想拍它,她觉得很为难,最后谁都没给。退休后,我又想起这事来,开头还真找到一个人,写了个电影剧本提纲交给中影集团领导史东明,史东明觉得不理想,说能否改一改,双方没有达成协议,于是搁置下来。我无法向廖先生交代,就自己写了一稿。 杨:通过了吗? 王:经电影局认真审读并经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领导小组研究决定可以筹拍。上面通过了,但投资很大、很难回收,当时电影形势很严峻。虽然有个剧本,还是没法弄成电影。由于素材非常多,我看了三百多万字,除了她的回忆录,还有前夫人蒋碧薇的回忆录,很多徐悲鸿学生、朋友的回忆录,所涉及的中外画家齐白石、张大千、吴作人、蒋兆和等人的传记,以及他的恩师康有为、蔡元培的传记。我就跟廖静文先生说,还是弄个电视剧吧,否则材料用不完,太可惜了。 杨:电影的篇幅只能选取人生的片段,选裁不好,人物就可能立不起来。 王:廖先生同意。我动手写了初稿28集后,就开始学打字,从拼音开始学起。 杨:专为《徐悲鸿》这部剧学习了电脑打字? 王:我的字写得很乱,请别人打我还要抄,打完我还得校两遍,想了想还是自己来吧。我以前不会打字,不会拼音,过去学的是国音字母,拨(音)、坡(音)、摸(音)、佛(音),于是我重新学了拼音。愣在那打字,结果打出了肩周炎、腱鞘炎。这个剧本我写了11稿。廖静文、李准、仲呈祥是顾问。 杨:从徐悲鸿的哪一段经历写起? 王:从青年时代——1915年他流落上海滩开始,一直写到解放后他逝世,但解放后这块写得比较虚了。 杨:20世纪50年代以后他的故事也就接近尾声了。 王:也没那么尖锐的矛盾了。刚开始时是28集,我找投资找了一年半,谈了16家,台湾的、香港的、国内房地产的、证券公司的、省电视台的、民营的,刚开始都认可,后来都说不行,说商业性不强、娱乐性不够。最后河北省委宣传部想投资,他们的常务副部长想做文化名人系列,说他们可以投,我很高兴。可是还没投产,他又调到承德当书记去了,他一走这事就搁下了。他底下一民营公司接手,可是民营公司资金又不够,后来又吸收了别的公司的资金。 杨:那后来你又去找了其他投资? 王:后来不是我去的,资方去的。但是拍摄中间出现几次资金链断裂,没有按合同分期付组内人员酬金,全摄制组罢过一次工,所有道具都收了。几位主角罢演过几次。幸好最后拍完了,我和李晨声的酬金到现在还没付。 杨:你的演员是怎么选的? 王:吴刚演徐悲鸿,我看完《光荣的愤怒》就决定用他了,他是一位难得的性格演员。廖静文对他演的徐悲鸿非常认可,对薛白演的廖静文也非常满意。刘晓庆演蒋碧薇,演得真好,有深度。杨立新演的张道藩,葛存壮演的齐白石,薛中锐演的康有为,他们都很出色。 杨:这台演员还是很不错的。 王:选演员,最大的困难出在吴刚这里。我们想用他,他也非常愿意出演,但资方坚决不同意,说他知名度不够,影响销售和收视率。那时候吴刚演的《铁人》还正在拍,还没得“金鸡奖”最佳男主角呢。资方指定从六位当红的大腕明星中选,也不管演徐悲鸿合适不合适。我和资方一直较劲,最后他们只得听从我。拍完后,资方现在也服气了。 杨:你们的拍摄过程顺利吗? 王:还算顺利,2009年5月开始到年底就拍完了,我们把法国、德国的戏份都拍完了,还去了卢浮宫拍,拍完之后资金链又断裂,没法做后期。 杨:你们还去了卢浮宫?给了多长的时间? 王:在卢浮宫拍了整整一天。我们给文化部打报告,中国驻法使馆跟法方反复协商,法方说每星期二休馆,休馆那天就让我们去了。 杨:付钱了吗? 王:付钱。谈判时对方说,要是故事片就很昂贵,纪录片可以便宜些,这段戏没有任何情节和语言,就是徐悲鸿在卢浮宫巨大的艺术圣殿里屏息静气举目四望,无数大师的杰作使他目眩、惊异、折服得落泪。于是按纪录片收费,但是拍摄时每个馆都有法方的工作人员跟着我们。 杨:演员在卢浮宫时穿什么款式的服装? 王:这是他当年刚到法国求学时来卢浮宫参观,是1919年,穿的是西装,整整一天拍他观赏几十幅世界名画。后来在徐悲鸿的母校——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和柏林动物园等处又拍了不少他学习艺术的独特场面。这些也都是中国驻法、驻德使馆出面联系的。 杨:你自己对《徐悲鸿》这部剧如何评价? 王:比较满意。它真实地表现了徐悲鸿作为一代宗师的艺术道路、爱国情怀和感情生活的波折。 杨:从整体创作生涯看,你最满意的作品是哪几部片子? 王:我比较喜欢的是《夕照街》、《哦,香雪》和《生死擂》,这几部影片在体裁上有点创新。《生死擂》比较成功地运用电影手法表现戏曲的诗、情、美,在戏曲电影的虚实结合上有新的突破。《夕照街》是个散文体的群戏,没有贯串的矛盾冲突,全凭生活的细节和真切的人物关系吸引观众,因此驾驭起来比较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