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历史与现状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制定了一系列的任务书和路线图。上海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点,在于文化体制转换,创造体制机制的新环境,使文化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从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转换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模式。与此同时,上海也进行了多方面引领性的探索和创新。从全国来看,上海的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2000年以前,上海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已经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三件大事”上。一是组建文化集团。1998年组建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世纪出版集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新华发行集团、出版印刷集团,2001年组建文广集团。国有文化事业单位组建为产业集团,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产业集团在2000年前基本组建完成。二是政府职能整合。2000年之前完成了两次整合,成立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三是文化设施建设。上海标志性、功能性文化设施在2000年之前基本建成。在此基础上,上海世博会开始引领新一轮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文化设施水平。 2003年,上海成为文化体制改革9个综合试点省市之一,上海在文化管理体制方面表现在“六个方面探索”,初步形成了文化宏观管理新体制。一是改进和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全国第一家转制的出版文化单位,市委宣传部作为其国资管理单位,向其派出外派董事,对其出版物政策导向予以有效监管。这种制度后来发展为“编辑政策委员会”,以保证重大问题的出版导向。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党政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主要是理顺三重关系,即党政关系、资产关系和行业关系。三是文化领域国有资产监管。上海从2004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建立文化领域国有监管制,上海国有经营性资产基本上由国资委管理,只有金融和文化是委托管理,而文化国有资产经营成绩突出。四是建立文化投资、文化资助平台。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资助公益性文化事业和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创作。上海精文投资建设有限公司以国有股权投资的方式,带动社会资本向文化产业引入,投入资金从2004年的6.3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40亿元。五是文化市场综合执法。1999年12月上海率先成立文化稽查总队,进行文化领域综合执法,2004年经由中央向全国推广。六是成立文化行业协会。上海目前已经成立14个文化行业协会,形成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互相协调发展的局面。 2011年5月11日,中宣部、文化部联合下发通知,把加快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作为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要求确保在2012年上半年之前完成改革任务。上海在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中作出的有益探索有:一是市属16家国有文艺院团分3类确定改革任务。第一类:经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确定并公布,6家院团保留事业体制。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依托上海京昆艺术中心及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根据全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要求继续深化改革。第二类:4家地方戏曲院团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立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继续实行事业体制。上海越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淮剧团、上海评弹团各自组建为戏曲艺术传习所,加强保护传承工作。第三类:6家院团转制为企业。上海杂技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木偶剧团已于2009年11月完成工商登记,但尚未完成其他转制程序。按照中央和上海支持转制院团改革发展的要求,为转制院团改革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完成转制程序。二是市属16家国有文艺院团整合为3个板块运行管理。第一板块:上海大剧院艺术中心下辖4家院团,即上海交响乐团、上海芭蕾舞团、上海歌剧院、上海民族乐团。第二板块: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上海京昆艺术中心更名重组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下辖6家院团,即上海京剧院、上海昆剧团、上海越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沪剧艺术传习所、上海淮剧艺术传习所、上海评弹艺术传习所。第三板块: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下辖6家转制院团,即上海杂技团、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上海滑稽剧团、上海歌舞团、上海轻音乐团、上海木偶剧团。 在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基础性工作阶段,上海主要聚焦重塑国有文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盘活存量资源。上海在增量或体制外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也有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上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在全国领风气之先,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诸多政策性改革都为全国做出示范。2010年4月,上海成立文化创意产业领导小组,进一步理顺了管理体制,上海文化创意产业的增加值在全国占据前列,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文化与金融结合上,2008年上海设立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和投资公司,2010年创设全国第一个文化传媒行业的私募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文化与贸易、产权结合上,上海建立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上海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与科技结合方面,网络文化服务已经成为上海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在文化与资本的结合上,上海上市文化企业在全国名列第一,“东方明珠”主板上市、2006年“新华传媒”借壳上市、2010年“东方财富”创业板上市,此外“盛大网络”、“第九城市”、“分众传媒”、“携程网”、“前程无忧”5家文化信息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 二、当前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困境与难点 上海文化体制改革既有全国共性,又有上海特点。上海文化体制改革在取得巨大成效的同时,也有自身的困境和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文化建设目标不明确带来文化自信不足 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首都北京文化发展影响力逐渐扩大,上海文化发展在出大师、出大作、出大奖以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等指标方面被北京、广东等省市拉开距离,上海逐渐出现一种简单的对20世纪20年代、30年代上海远东文化中心地位的怀念,以及对北京等地文化迅疾发展产生的“焦虑”,缺乏文化建设的自信。这有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但不能否认上海文化建设目标至今缺乏清晰的表述,“国际文化大都市”的笼统定位显得太宽泛,缺少具体的定位和描述,且没有从理论和实践上对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内涵进行深入和建设性的研究,缺少对城市文化建设的准确定位,缺少对“四个中心”与文化大都市关联研究。北京明确提出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努力打造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使北京成为充满人文关怀、人文风采和文化魅力的城市,全力建设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这一定位似乎有意无意避开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提法。 相对于北京“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的定位,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定位突出自己的历史资源和发展特点,前者强调的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单一的由内向外,后者强调的是中外文化的互相交流,是双向的运动;前者着眼于世界范围内的中国文化中心,后者着重的是全球文化的集聚中心;前者的文化带有很强的传统、政治和民族性,后者则集中于现代、市场和全球性。这样的定位区分,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供具体内涵。有了这样的定位,就不会再简单地与北京进行一系列指标上的比较(见表1),就会对上海改革开放以来文化发展已经形成的巨大消费性给予充分的估计,就会对上海文化在国际性(市场化)中的优势给予正确的评价,就会对上海文化发展需要的规划、政策进行有效的顶层设计。事实上,上海文化发展的国际化在海外已经得到认可,2007年伦敦市长办公室和伦敦发展委员会,委托国际文化咨询机构 BOP进行全球城市文化发展研究,遴选11个全球性城市,上海是中国唯一入选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