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重。正如中共十八大报告所坦承的,表现在方方面面①。但是如何解决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经济改革要不要“顶层设计”?对此仍存有争议。有人认为,可继续“摸着石头过河”,不必“顶层设计”。退一步说,如果不事先进行涉及诸多领域、诸多政府部门制度调整的“顶层设计”,能否真正推进改革?作者认为,一是很难。经过30多年改革,容易改的都已改或者正在改,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以往的实践已证明,长期协调终也难以突破。二是会耽误发展大局。在面临各种复杂的问题中间,如果缺乏事先的总体谋划,纯粹出于“问题导向”,推进A问题的改革,引出B问题的改革需求,解决了B问题,再引出C、D问题。但是,前几年历史已证明,四平八稳推改革,功效是不明显的。特别是当我们充分估计到下一轮改革中利益格局调整将会更加艰难、深度改革将会更加复杂,再加上未来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争论和短期经济不稳定的纠结等,很容易又会导致改革中的就易避难、“绕道走”的现象。其结果:在国家综合国力持续大幅提升的同时,国民仍是怨声载道,中国经济遇到的前所未有的不可持续风险与挑战仍未彻底解决。 更需冷静看到的是:十八大已经向海内外庄严承诺:到2020年,要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翻番”的宏伟目标。如果由于缺乏包括改革路线图、时间表的顶层设计而贻误了改革进程,在临近2020年践诺十八大目标之前的几年内,经济结构的长期扭曲难以支撑预期的经济增长率,最终导致经济增速持续滑坡或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或者是中国经济即使实现了“两个翻番”的目标(因为此目标要求本身并不高)②,但经济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问题更加严重,严重影响国民的幸福程度。那么,不仅我国经济的长期发展能力受到损害,还可能影响社会稳定。况且危机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结构调整和全球需求的萎缩还将持续一个较长的时间,这决定了给予中国靠持续结构扭曲、粗放式增长来解决国内问题的空间缩小了,时间不多了。靠零敲碎打的改革已不能解决问题,必须要有“顶层设计”。 一、各种经济问题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脉络” 要研究“顶层设计”,必须要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有个准确的把脉。 十八大报告指出: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发展的本质要求是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主题。科学发展的主线是转变发展方式。要转变发展方式,立足点是提高质量与效益,主攻方向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战略基点是扩大内需,关键是深化改革。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应该说,这一系列的语言、逻辑是极其的简明、清楚。 但是,具体怎么下手?改什么?十八大报告是分别从经济领域、社会管理和生态文明三个角度,从根本而言对本属于经济发展与改革自身的各种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向、要求与承诺(但没有量化的指标要求)。如此着笔阐述,这是执政纲领写作方法的一般需要。这里且不说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创新战略、提高开放水平等内容本属经济改革之题,就是解决民生中的收入、教育、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无不样样都涉及经济问题及其体制改革。因此,面对如此之多的问题,如果不是从政治角度而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如何梳理其因果逻辑关系?如何厘清中国经济不可持续发展中各个问题的脉络,从而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找到“抓手”或“突破口”?可以说,这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成败的大前提。 从经济学出发,其实目前人们经常议论的经济中各种各样问题都可以从以下三种或四种重大的结构分析方法进行归并、把握③。即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结构调整这一“主攻方向”或人们常说的“深层次体制问题”入手分析,从中可以发现现实经济暴露的各种问题和现象,无非有的是下述重大结构扭曲的衍生结果,有的是重大结构扭曲形成的动因。 1.按国民生产总值的支出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投资、消费、净出口比例严重失衡。其突出表现是:2003-2011年GDP增长中年均约50%的来自投资的推动,消费不足④特别是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严重偏低。该占比从2000年的46.4%一路下滑到2010年仅为33.8%,下滑了12.6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倾向从2000年的79.6%下降到2011年的69.5%,也下降有10个百分点。有学者指出⑤,由于收入不公,中国居民收入最高的10%家庭收入是最低收入的10%家庭的65倍。富人的消费倾向只有62%,穷人的消费倾向是92%。即如果剔除10%穷人部分的消费数据,主体消费倾向的下降速度会更快。 2.按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协调。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的加快,在第一产业比重稳步下降的情况下,2002-2008年7年中,第二产业比重稳步上升,由44.8%上升到47.4%,在上升2.6个百分点的同时,资源节约、耗能少、具有劳动密集型特点的第三产业比重却在下降,由2002年的41.5%下降到2006年的40.9%。2009年后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到达43%左右。 3.按国民生产总值的收入法角度分析,近10年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严重失调。一是居民薪酬收入占GDP的比重在1995-2007年期间一直呈下降趋势,由52.16%下降到39.74%,下降了12.42个百分点,年均降速2.3%。期间,2004-2007年该比重由46.14%下降到39.74%,年均下降竟高达4个百分点,是快速下降的时期。2008年因经济普查等统计原因,该比重新出现了上升,但2009-2011年又由46.62%下降到44.94%,下降了1.68个百分点。二是经过再分配后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下降速度进一步加剧,由2002年的65%左右下降到2008年的57%左右,下降了8个百分点。企业收入比重大体保持稳定,2008年后出现上升。而政府收入比重却是大幅上升。2008年政府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只有17.52%,但其可支配收入比重却上升到21.28%,两者相差3.76个百分点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