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闭幕以来,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频频发出改革的呼声,社会上改革热情再度高涨。回顾中国30多年改革历程,差不多每十年会有一次重要的会议,对改革进行高层推动和顶层设计。 第一个文件出现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此前中国的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这个文件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对于城市和农村的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以这个文件为标志,中国改革从农村全面推向城市。此后的十年,改革有了长足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市场经济”的概念,将人们对改革的认识大大深化。1993年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市场经济的目标和基本框架,对上世纪90年代改革作出全面部署。在这个文件指导下,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推开: 一是财税改革,实现了中央和地方规范化的分税制,流转环节的税收由原来按照销售额征收的产品税,改为国际上通行的增值税;二是将中国长期存在的外汇双轨价格并轨,初步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实现了经常项目可兑换;三是金融领域的改革,资本市场诞生,中国有了股票市场、期货市场,商业银行也有很多改革。此外,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经济的发展有了重大突破。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又出台了一个改革《决定》。按照这个《决定》,这十年改革也有很大的进展。在这方面,最近媒体有很多的总结和回顾。但是,这十年中思想界、舆论界以及网络上也出现了相当多强烈的怀疑、否定、甚至反对改革的声音。应该承认,这些年人们对改革的力度和进度的期望很高、落差很大。同时对腐败和收入差距加大的问题也有诸多不满。 但是,30多年来,改革总是在推动和阻碍两种力量的较量下不断向前推进的。 第一次是1986年到1987年上半年。当时全国搞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其间有人将反对自由化的斗争矛头扩大到经济领域,改革受到很大压制。1987年5月13日,当时的中央领导同志受邓小平委托,召开高级干部会议,明确表示经济领域不反自由化,改革势头重新兴起,为当年秋天召开十三大铺平了道路。 此后是1989年到1992年,有人以防止和平演变的名义否定和反对改革,使改革处于停滞和低潮状态。1992年春天,邓小平的南方谈话,将这一势头扭转过来,当年秋天十四大顺利召开。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每次中国改革出现徘徊,甚至回潮时,往往酝酿着下一次重大改革。目前改革号角再度吹响,也许预示着下一阶段将再次出现改革高潮。2003年中央作出的改革《决定》,是部署过去十年改革的纲领性文件。2013年是又一个十年的开始,我们期待着2013年也能出台一个部署未来十年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可以确定,今后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复杂,有两条主线是不能也不会偏离的。一条是市场化取向,一条是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今年是市场化取向的改革目标提出20周年。20年前明确提出这个目标,可以说是石破天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有些观点将市场经济和发生危机必然地联系在一起,认为中国受危机影响比较小,是因为政府的作用比较强大。因此,市场化改革的动力在衰竭,政府干预越来越多,企业和个人的活力受到压抑。这种认识应当澄清。 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当前迫切要做好两件事情。 首先是要打破垄断,放开市场准入。 前不久,在一个座谈会上,一些来自各地的知名民营企业家普遍反映,2005年以来国务院制定了非公经济“36条”和民间投资“36条”,允许民营企业进入过去传统意义上讲的垄断行业。文件非常好,但是民营企业家们不感兴趣。多年沉痛的教训告诉他们,只要国有企业处于垄断地位、占据优势地位的行业,民营经济就不能去、也不愿意或不敢去,因为有可能碰得头破血流,甚至可能血本无归。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怎么真正做到市场准入,让民营企业愿意进去、敢于进去,而且进去以后与国有企业一起,共同为中国经济下一阶段的发展和结构调整起作用,是下一步改革应该做的事情。 其次,要放开管制,减少干预,强化竞争。 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素,在资源配置中起信号作用。只有价格放开后,才能有真正的公平竞争,同时减少市场波动。最近两年,当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较高时,政府主管部门的习惯思维是进行行政干预或者是压制。商业流通部门和工业制造部门都反映,一旦价格上涨,就会接到电话,要求不涨价。可是企业的进价上涨无法全部管住,结果就是超市要么干脆不卖了,要么降低产品等级,缺斤短两。整个市场都是扭曲的,市场价格作为引导供求的信号无法发挥作用,而政府主管部门却乐此不疲。最近几年对劳动力价格、收入分配的行政干预也是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30多年的高速增长,常被归结为中国人民的勤劳和聪明,学术界也有“人口红利”的说法,这无疑是正确的。不然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中国土地上积累起如此多的物质财富。 但是,计划经济时期的经历表明,那时在工厂或者公社里的中国人并不勤劳,甚至把自己的聪明用在如何偷懒和取巧上。人口同样很多,那时并没有收到什么“红利”。 所以,这一切说明,要在一定体制下,人们的勤劳和聪明才智才能发挥出来,社会财富才会涌流,这是“改革红利”,是“制度红利”。一旦改革停滞,竞争丧失,中国人会重新变得懒惰。必须记住:“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劳动来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