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5日15点25分,大岛渚因肺部感染病逝于神奈川县藤泽市立医院,享年80岁。这位令人敬仰和影响了世界的日本电影大师,离开了电影,也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战场。 当日一个小时之后的16时25分,一位听过我《日本电影导演研究》选修课的文学系同学发来信息,接着又是一位日本留学生的电话报知……晚上我的恩师,日本战后电影史学者小笠原隆夫先生也特意从东京打来电话,年逾七旬的先生低沉中夹杂着涩滞的声音:“王君,大岛渚没世了,日本战后电影的(反抗)精神也就算结束了……”;那夜我被这一消息惊愕着的同时回忆起1989年,读研二的暑假期间在TBS电视台打工时,曾与他数次邂逅和短暂交谈的印象。那时的大岛对一个毫无名分的中国留学生彬彬有礼、和蔼可近;可日后他在电视台做节目嘉宾时,因言语不和而在现场大骂一起录制节目的韩国国会议员客人“混蛋”而酿出的“大岛外交事件”;以及他作品所充盈的哲学思辨与内涵,至今仍无法让我将其性格中的“多面性”更为“合理”地“编辑”在一起,此时感受清晰的唯有因这位令人尊敬的大师离世所萌生的寂寥和哀婉…… 大岛渚的离去不仅是日本电影的悲哀,也是世界电影的损失。这位日本电影史上当之无愧的斗士,他的传世大作《日本的夜与雾》《少年》《爱的斗牛》(又译:感官世界)《爱之亡灵》《战场上快乐的圣诞》等诸多作品,为电影视觉手段的“极致化”表现和作品思想的“个性化”表达做出了“大岛式”的独特贡献,他是日本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伟大导演。 在日本,大岛渚是一位被称为“鬼才”的“战后派新人导演”。他始终屹立在时代的前沿,纠结于日本社会问题的中心,坚持用自己的哲学观做独立思考,拷问着所有日本人的道德良心,他的作品表达着对日本社会制度与政治集团所做的一贯和决不妥协的强烈批判意识和顽强斗争精神。他同情弱者,痛恨权势,创作主题颇丰,有反思战争追究全民责任的《饲养》;揭示日本战后经济高速成长时期社会政治的种种弊端,真诚同情底层民众的《少年》;愤怒批判以国家名义行种族歧视犯罪之实的《绞刑》;讴歌民众前赴后继反抗压迫,暴动牺牲的《天草四郎时贞》;更有令世界为之瞠目的女性追求自我性爱营造出奇特事件的《爱的斗牛》;以及勇于闯入武士精神禁区的《战场上的快乐圣诞》……他总是能以独特视角来表达与众不同的思考,通过极具张力的镜头语言表现自己对人类社会的强烈关注,他的创作为日本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 法国著名导演,“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让-吕克·戈达尔曾在其《电影史》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大岛渚的敬意——“能够代表日本电影的导演,只有沟口健二、小津安二郎、敕使河原宏和大岛渚四人”。美国《波士顿邮报》不惜以“大岛渚的辞世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电影辉煌期的终结”来表达对大岛渚的评价和辞世的惋惜。日本《读卖新闻》也用“时代的终结”向大岛渚的离世致以哀悼。文中宣称,“今后我们将很难看到大岛渚作品那样有着深刻人性思考的电影,日本电影的新浪潮时代在大岛渚离去之后将彻底完结。” 这位愤怒的思考者是如何造就的,大岛渚为何能成为战后日本最具先锋精神的无畏斗士,我们应理性地回首其奋斗的人生和坚强的创作之路,以缅怀这位名副其实的电影大师。 一、落寞孤寂的少年成长期 大岛渚1932年3月31日生于关西首府京都市左京区吉田町。父望其成器,取名“渚”,意为水中凸起之小洲,可自立于浊泽之巅。但在不满6岁时,担任农林水产省实验场水产技师的父亲病逝,家境随之沦落。无奈之下母亲带着他和妹妹回到娘家开始了令其难忘的清贫生活。 具有文学修养的父亲只给他留下了大量左翼无产阶级倾向的书籍,这使大岛少年时代起就常常孤寂地从倾向文学作品中吸吮文学的养分,培养着他日后冷静思考的能力与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气质。历经丧父之痛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大岛还同时体验着军国政府的国民高压统治给心灵上带来的另一层阴霾。 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大岛渚时年未满13岁半。 投降后的日本随即被美军全面占领,整个国家被美国的远东战略和“防共驱共”的冷战政策绑架。在美国对日本社会急速推行“民主主义”制度改造中,大岛迎来了初中时代,开始钟情于“全民化”的棒球运动并从中领略到“集团战斗力”的斗争精神。 1948年4月,大岛在日本实行“三三”新学制改革中直接升入高中就读。 1950年4月1日,一天前刚满18岁的大岛顺利考入全国名校“京都大学”法学部。入学后本想拜猪木正道①为师学习社会学,但生性热血激进的大岛渚,很快就不甘寂寞地卷入到当时甚嚣尘上的左翼学生运动中。大岛凭借天生具有的鼓噪能力,随即成为“京大同学会”中唯一非共产党员的副委员长和京都全府地域的“学联”委员长。当时日本社会正处于高度“民主自由”的氛围,由日本共产党等左派政党领导的,反体制左翼暴力革命倾向的学生运动席卷着日本社会,但又因其主张的斗争方式忽左忽右,遂使学生们吃尽苦头。在大学四年中与许多贫困学生一起,为反对日本战后保留天皇制和疏亚亲美的国策竭尽热血,大岛经历了身心皆为困惑的青春岁月,但大学时代充满挫折的成长历程,为其日后创作的里程碑式作品《日本的夜与雾》打下坚实基础。 1954年3月,大学毕业的大岛渚本想成为一名关注社会现实与政治关系的良心记者,却因他左翼学生领袖的特殊身份和被警察询问过的“劣迹”而被报社等拒之门外,背负着“不良记录”的大岛陷入难以就职的窘境。后在大学演剧部同学劝诱下才陪同到松竹电影公司的京都大船制作所报名参加了副导演考试。同年4月,他在众多应试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一名的成绩被松竹公司录取,大岛从此走上电影创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