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180(2012)04-0036-09 冯小刚导演《非诚勿扰》使杭州的西溪湿地蜚声中外,也使杭州市政府意识到了电影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和对于推介一个城市面貌与文化方面所起的重大作用。杭州因为有西湖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自古以来就被视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丽华贵之天城”(马可波罗语)。但可惜的是,我们对于早期在杭州西湖边所拍摄的电影往往所知甚少。有很多东西被历史的尘埃所遮掩,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挖掘。中国早期古装默片《青花瓷盘的传说》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子。 一、首部在欧美上演的中国影片 2003年,笔者在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图书馆里翻阅1927年的《伦敦新闻画报》时,很偶然地发现了一篇关于中国电影在伦敦首映的报道。令人感到新奇的是,这部在杭州拍摄外景、名为《青花瓷盘的传说》(The Legend of Willow-Pattern Plate)的早期中国默片以前在国内从来没听说过,但同时却似乎是一部很重要的电影,因为首映式举行得非常隆重,不仅媒体有整个版面的详细报道,就连当时的英国王后和其他皇室成员都给惊动了。 首部中国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 在首部海外上映的中国电影《青花瓷盘的传说》中,所有的角色都是由中国人扮演,并且最初是由一个英国电影公司在上海拍摄的。户外的插曲镜头,即600-800年前发生的传说中那些传统的场景,都是在杭州拍摄的。2月21日,王后陛下特意安排出席了由高蒙电影公司与该电影原制片人N.A.波格森上尉合作在新画廊电影院推出的一次日场首映仪式。这次电影放映的所有收入都将捐献给新米德尔塞克斯郡医院的亚历山德拉王后病房和圣莫尼卡家庭儿童医院。这部电影将于2月28日正式公演。这个传说讲述了一位官员的女儿金子的凄惨爱情故事。金子被父亲许配给了一位年老却有权有势的大人,她在结婚的那一天跟情人张武私奔,但张武后来被大人手下的一名士兵所杀死。那个射出致命一箭的士兵是由一个曾经在1907年在武昌被解散的神箭营里当过兵的男人所扮演的。波格森上尉认为起用一位业余演员来演电影要比那些表演程式僵化老套的专业演员更自然一些。故事背景发生在满族人在400年前把长辫子和女人缠脚等陋习介绍到中国来之前。①
1927年2月26日的《伦敦新闻画报》对于《青花瓷盘的传说》电影首映式的专题报道。 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就在2005年大家都在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之际,笔者将上述材料提供给《北京晨报》的记者,记者拿着这些材料去向国内研究电影史的学者和专家们求证时,居然没有一个人知道这部电影,而且在中国广电总局的中国电影资料馆里也找不到这部电影的任何踪迹。 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它究竟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它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拍摄的?谁是这部电影的导演?为何国内没有任何对于这部影片的记载?它又如何能够成为首部在欧美上映的中国影片?这些问题在好几年的时间内一直令笔者百思不得其解。2010年8月至2011年7月,笔者利用赴美国哈佛大学访学的机会,对美国一些相关的图书馆、博物馆、电影资料馆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终于梳理出了些许眉目,本文即是笔者利用手头现有的一些有限资料,试图揭开蒙罩在这部影片上神秘面纱的一个尝试。 二、何为青花瓷盘的传说 首先,这部电影所表现的显然是一个爱情故事,但为什么名称会叫做《青花瓷盘的传说》呢?这电影名称后面是否还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跟汉语“青花瓷盘”对应的英语名词是"willow-pattern plate"或"blue plate"。从字面上来看,"willow-pattern"指的是以柳树为主的图案,而"blue"则是指青花瓷盘的颜色。这些正是中国明清外销瓷的最明显特征。从唐代起,中国的陶瓷就开始外销到欧洲,而中国陶瓷外销的高峰是在明清时期,当时中国外销的绝大部分陶瓷产品正好都是青花瓷。 英国人从17世纪起就已经开始仿制中国的陶瓷,到了18世纪中期,英国的陶瓷生产便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从一开始起,英国人模仿的就是中国的青花瓷,尤其是模仿青花瓷的图案。可是英国人在仿制青花瓷时多了一个心眼,他们采用了一种转印图案的先进技术,即通过机械方法可以把复杂的图案一次性地印在瓷胚上。这样做就可以以较小的成本代价来快速和成批量地制作陶瓷产品。这样做的结果可想而知,就是使英国价廉物美的仿制瓷品在欧洲所占的市场份额反而超过了中国外销瓷。中国的陶瓷出口商们对于英国陶瓷商的胜利感到纳闷,于是又回过头来模仿起英国的“中国风”仿制瓷品来,尤其是那些畅销产品上的图案。有趣的是,中国的陶瓷出口商们并不知道英国人转印图案的技术,竟让陶工们一笔一画地去描画英国瓷器上的转印图案。这样不平等的竞争造成了中国外销瓷在欧洲的销量从此一蹶不振。1790年,英国方面对进口的中国外销瓷产品又强制性地施加了150%的保护性关税,从而彻底结束了中国陶瓷外销英国的历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