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世纪,如果除却事件和幻象,归根结底什么是最迫切需要思考的? 米歇尔·福柯(1977,180),《哲学剧场》 20世纪90年代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兴起的生态批评为在电影研究中再现自然与环保主义的话语开辟了一个类似的视角。①基于对浪漫主义诗歌和美国超验主义初始兴趣的扩展,早期的相关研究书籍,诸如詹·霍克曼的《绿色文化研究:电影、文学及理论中的自然》(1998)、吉尔·布兰斯顿的《好莱坞乌托邦:当代美国电影中的生态学》(2004),以及大卫·英格拉姆的《绿色银幕:环境保护论与好莱坞电影》(2004),在引导电影学者介入环保话题的研究中功不可没,例如工业化对于濒危物种的影响、生态女性主义对男权挑战自然的批评、生态系统的破坏、工具理性,以及人类对待自然的肆意破坏等。由于假定地球毁灭、地球通过自然灾难报复人类,以及表现末日后环境的影片越来越多,我们可能认为把生态批评延伸到电影研究领域是再合乎逻辑不过的。 面对急速扩张的生态批评研究,我的观点是:在未来的电影研究工作中,我们除了继续关注和再现动物和自然灾难的内容之外②,必须进一步将已涉猎非常广阔的研究视野导向一个先锋概念,即事件(the event),它是灾难片构建的系统内涵。在20世纪的哲学领域,事件这个概念在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德、马丁·海德格尔、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等人的著作中占据核心地位。尽管如此,正如福柯在他著作前言中指出的那样,几乎没有哪些概念能比事件更需要被置于当代观念的中心位置。对环境影片分析不应该忽视这一最具争议的观念。考虑到“事件”在当代政治、传媒和环保领域中越来越显著的位置,生态批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将人性、自然、动物性这些争议性概念作为事件的相关,去重新思考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然而,曾对“灾难片”进行分析的批评家们似乎都忽略了对于这些重要因素的解读,它们是理解该类影片派生的关键。这些影片都与事件有着某种微妙的关联,人物和电影语言因此氤氲而生,我将着力论证:如果不首先对当代电影中的影像事件表达进行理论的分析,便几乎无法对灾难片进行讨论。③我希望通过将洪水、火山爆发或者地震视作事件的具体案例,可以增进事件概念在哲学中的理论化,以及自然灾难在电影研究中的概念化。 在本文中,我将不会重点谈这类“灾难片”。相反,我将有意转向一部可以被视作“前灾难片”的作品,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1963年的作品《群鸟》,以便清楚阐明生态批评家也可以使用事件这样一个概念,并论述该概念同样有助于对此类电影的分析。我将把《群鸟》作为案例研究,勾勒出影片制作人自己的事件理念,并将其同吉尔·德勒兹和阿兰·巴迪欧的理论进行比较。最终,希区柯克对群鸟袭击的处理可以理解为是他加强对事件关系性概念的提示,绝不可能将其局限在连续与断裂的二分法概念中,尽管后者的发展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福柯呼吁重新思考事件的概念和幻像,这将会对研究希区柯克的《群鸟》带来新的启示。进一步的研究使我们很快可以注意到,是第二个术语——幻象(phantasm)——占据了批评性干预的中心位置。批评家们只聚焦于那些描绘生活无法预知性的电影、母性的超我、阉割和恋物的威胁、末日想象等种种描述并视为理所当然,对事件理论化的认识构成了不利。④我认为转向讨论事件的观念,避开实际的影片阐释是非常必要的。的确,“鸟群袭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已被批评家关注数十年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将袭击作为与事件有关的构建仍未有涉及。⑤ 在简要介绍当代关联事件的理论之后,我将探索一种研究方式,那就是对于事件的讨论要结合因果自然的概念,它是构成事件的突现和关联性的决定性因素。更确切地说,是一种关于事件和自然的理论,它根据事件性经验的形态定义了人和鸟的同时个体化,这种理论会突破已广为人知的鸟群袭击到底意味着什么的阐释。《群鸟》令观众可以观察到主体的艰难突现,而事件所激发的不同阶段和个体化特征,将使得诸如梅兰妮等角色展现出个体的过程性和相关性起源。接下来,我会回到希区柯克对虚空时间(empty-time)的运用,以找出他的事件概念的特征,这方面的研究揭示出了一个令人兴奋的突发事件与非事件间的模糊性。一个根本性的论点是,电影中的事件发展体现出了一种超越了传统观念里的存在和人类主观性的东西,这种意图遭遇了近期各种批评,误导了对该影片的意义与表达待解读。⑥最后作为结论,我将对希区柯克独具风格的电影化时间所建构出的身体和事件的矛盾本质进行点评。 事件:两个不同的概念 在20世纪的哲学领域,对事件这一概念的不同认识将哲学家们分成了两个相对立的阵营。两者可以被粗略地概括为:相信连续性和突现的思想家,以及相信非连续性和断裂的思想家。前者将事件视作是源于生成之突现的连续形式,后者认为事件打破了任何可想象的当下并且与过去割裂。随即而至的情势展示出一个全新的世界,在那里旧有的坐标系变得过时。对于那些坚持认为事件的概念是正在延长的经验的学者来说,事件转换成为了一种纯粹的内在性。前者的定义是以德勒兹对事件的思考为基础,而后者可以被视作源于巴迪欧同德勒兹思想争议颇大的论争及巴迪欧自己对于事件的定义。⑦ 关于电影、技术和文化的新近研究中,事件的概念都被同等地忽视了。不过,考虑到一个事实,如果不解决事件的概念,那么讨论变形经验、突现模式、创造力和具象的人的能动性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建立一个关于事件的灵活观念似乎就是势在必行的了,这个观念可以着重关注其所有的物质形式以及非物质形式的关系性。关于希区柯克的事件概念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它在表现性、相关性、彻底破裂,及虚空之间摇摆不定。我们必须反对关于事件的现有概念,即将事件视为突现或生成的形式,或者反过来,视为本质上明确的断裂或不连续,⑧原因是这些概念会建立起一种双重的或二元的经验模式,以至于无法揭示《群鸟》一片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