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王汉伦在郑正秋导演的《孤儿救祖记》中成功扮演了余蔚如一角,随后和出品该片的明星公司签约拍摄了一系列影片,成了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职业女演员、女明星。从此,各电影公司开始有计划的招聘、培养女演员,明星制度雏形初现。此后的几年间,伴随着国产电影的初次繁荣,王汉伦、张织云、杨耐梅、宣景琳、韩云珍、蒋耐芳、魏秀宝等女演员悉数登场,并对都市文化产生不可忽略的影响,成为冉冉而升的电影明星。 观众对女明星戏里戏外的表演、生活充满好奇,而大众传媒的发展恰恰适应了观众的需求。20世纪20年代,随着女明星群体的发展壮大,以往只关心好莱坞明星的电影杂志和主流报纸开始注意国内的女明星。小报作为市民阶层品味的代表,更是对女明星趋之若鹜。《罗宾汉》创刊于1926年,由周世勋、朱瘦竹发起并任主编,报名由周世勋所起,直接取名于当时美国著名电影《侠盗罗宾汉》①。“周世勋题取此名的宗旨,就是要注意电影新闻,他与电影界本来是熟悉,他在电影界的历史,也不能说不深,所以采取电影消息,也比较上来得容易”②。报纸创办后很受欢迎,被称为上海小报界的“四大金刚”之一、“戏报鼻祖”。本文拟以1926-1929年《罗宾汉》对电影女星的报道、评价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中国电影初兴之时流行小报报道中呈现的女星形象、关注的女星相关话题,借此梳理当时大众媒介对女明星“文本”的建构,管窥市民阶层对女明星的想象以及这种社会流行话语所呈现出的价值判断及性别意识。 一、另一种“凝视”:流行小报对电影女星的呈现 中国早期电影以浪漫爱情和家庭伦理为主要题材,作品中布满了女性角色的身影。客观上,电影的流行为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提供了一个愉悦感官、窥视女性身体的“公共场域”。画报、小报一类流行印刷媒介的出现,更让人们对女性形象的消费延伸到了银幕之外。各色杂志、画报、小报上充斥着对女明星私生活的报道,关注她们的衣食住行、刺探她们的婚恋情况,为观众提供了银幕之外对电影女星的另一种“凝视”。 中国最早的女演员大多是漂亮且摩登的业余演员。例如《海誓》的主演殷明珠,她容貌娟秀,谈吐高雅,擅长中西文,又善于交际,跳舞、游泳、歌唱、骑马、骑自行车、开汽车等新玩意样样精通,“以其蛮靴卷发,有西方美人风味,因加以Foreign Fashion西式的徽号,缩写文为FF”③。观众对女明星“摩登生活”的关注,不在对她们电影表演、饰演角色的关注之下。电影公司也刻意宣传女演员的摩登特质,张石川就在《明星半月刊》中称王汉伦是“上海少见的摩登女郎,她的装束新奇时髦,曾经使我们对她大大的侧目”④。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女影星像西方的女影星一样非常突出地出现在时尚画报上,去推广最新的时装、发型、生活方式、消费商品和家庭装潢”⑤。于是,对女明星“摩登生活”的报道成了小报的一大任务。随手翻阅《罗宾汉》,就能看到诸如《胡蝶之新花头》、《韩云珍的一件衣服》、《杨耐梅秋季起居表》这样的文章。文章不厌其烦地描述女星的吃穿住行,尤其是发型、服饰细节。例如《胡蝶之新花头》,就在胡蝶的新发型上大做文章,说她“整日的在家里潜心研究服装,闲空的时候却在她那发型上大用功夫”,“又新发明了几种头,形式仿佛像横爱司”,但“外表上倒更好看得多”,并在文章结尾处作预告,说下一期报纸会刊登“胡蝶女士”新发型的照片。接下去的一期报纸,就用《评头论足》为题,以特写的方式,刊登了胡蝶的发型照、足照⑥。小报对女星生活细节的关注和品评,满足了市民阶层对明星生活方式的猎奇心理,投射了市民阶层的审美趣味。 此外,小报热衷于记载女明星的恋爱情况,并对她们的身体进行直接而露骨的色情化描述。例如《杨耐梅的脚》: 杨耐梅是多么漂亮的电影女明星……化妆服色的讲究,是人人知道的,就是几根头发也要别出心裁研究一下,谁知她那双玉脚……居然也时常要扦扦刮刮……要是她叫个女扦脚去做,也没有什么稀罕,可是她偏要叫个小后生,不时替替弄弄……哈哈,小花啊小花,你的艳福真不浅啊。⑦ 这种典型的“凝视”和想象,直接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欲望投射”,通过小报记者绘声绘色的描写,女明星不再遥不可及,她们在公众的想象中成了可以细细把玩、进行性幻想的对象,并且和“浪漫”、“性感”、“风流”一类的标签紧紧联系起来。 对于女明星的“风流韵事”,流行小报更是津津乐道。通常还以“卫道士”自居,对女星进行批判,例如署名“贞洁”的《多夫星》一文: 有女星焉,与本报编者同姓不同宗,生性淫荡。入某影片公司后,抱定四海通商主意,实行门户公开,凡属公司中高级职员,一概欢迎进“宫”。于是乎朱王马周等尽成临时夫婿,计其数,成半打,零碎主顾尚不在此列,人因以“多夫星”称之。⑧ 而有个别女星非常乐于也善于利用大众传媒来为自己“炒作”,例如“骚姐姐”韩云珍。1925年,初登影坛的她在申报上发表《韩云珍启事》,说自己曾经历不幸的婚姻,在情人的诱惑下背弃丈夫,最终又被情人抛弃,号召广大女同胞引以为戒,不要重蹈覆辙⑨。故事活灵活现,博得了读者的同情和舆论的支持。紧接着,她又在申报上刊登了《韩云珍更正启事》,说上一则启事中说的都是她在史东山导演的《杨花恨》中扮演的署华一角的故事,并登出电影播放地点及票价,号召观众通过看电影来印证她的话⑩。即使在今天看来,这也是一种高超的影片炒作方式,可见韩云珍深知报纸的媒介影响力,懂得利用人们对女明星私生活的关注和想象来达到宣传影片的目的。 韩云珍还擅长通过媒介来向观众主动兜售性魅力,和小报编辑一拍即合。她给《罗宾汉》写过不少“骚诗”,例如1927年5月1日《罗宾汉》所登《女明星的怀春赋》: 此怀春赋,由骚星韩云珍有所感而作。词句是否适当,固置之勿论,但以其骚而刊之,赋如后。 时光正是三月春,桃红柳绿动人心。东边桃花红如火,西边杨柳绿成烟。蝴蝶园中采花朵,燕子双双达门飞。光阴如箭催人老,日月如梭赶少年。亲哥欲行风流事,快将房门上了闩。 隔期,《罗宾汉》又登《韩孃檀口解春赋》,先是对韩云珍作了一番评价“韩嫔云珍,天生骚质。工作之暇,每好作骚文以自遣,一字一句无不骚气冲天”,当被记者问及诗词含义时,韩云珍“向余作微笑,继曰,三四两句,无非勉励后生努力工作耳。言至此,骤止。余亦不再追问,道谢归”,这一答一评,记者是尽力想要对韩云珍的诗赋进行色情化解读,韩云珍则颇有默契地配合记者的解读,并且欲说还休地留给读者想象空间。韩云珍利用大众媒介,将女星由大众想象的载体,变成了自我表述的主体,主动向观众兜售性魅力。而通过小报记者的“解读”,流行小报就仿佛电影的镜头一般,镜头对准的是利用小报自我展现的女明星,兴致勃勃地进行“观看”的则是流行小报的受众。